机构借道海外A股ETF抢占资产管理话语权.

机构借道海外A股ETF抢占资产管理话语权

机构借道海外A股ETF抢占资产管理话语权 更新时间:2010-9-5 4:07:50   QDII基金实现了和海外资产管理机构在同一个泳池游泳,而内地金融家们显然不满足这个游戏――为什么总让“老外”当我们的金钱管家,我们为什么不去管理海外资产呢?

从2009年开始,一些内地中资资产管理机构开始试水境外发行公募基金,开始试水管理海外资产,2010年,这一行动的步伐显然加快了。

在香港交易所,继2007年中银保诚首发这类产品之后,今年内,包括大成基金、中金公司、中国平安资产管理相继在香港发行公募基金。

内地机构在香港的A股投资中话语权逐渐打开,和之前知名的安硕新华富时A50ETF一道成为海外资金进入A股的通道。香港的A股基金增至24只之多,内地中资机构的进入也打破了安硕和德意志银行过去对这块业务的垄断。

然而内地中资机构这类产品一出世就遇到了麻烦。比如近期,香港舆论将这类产品和让港人蒙受损失的雷曼迷你债等同。原因是这类产品发行时以港元计价,而通过QFII机构的产品来投资A股,中间涉及到汇率问题。因此这类产品多有掉期设计,而雷曼迷你债也正是涉足掉期中介。

8月初,中银保诚正在筹划发行一只人民币A股基金,但因为投资标的本身存在交易对手风险,以及抵押品并非全是人民币资产,涉及到汇率掉期问题,最终未能获得香港证监会的批准。

港版的A股ETF就是不一样

提起香港A股基金,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安硕发行的新华富时A50指数ETF基金了。

在2004年11月,巴克莱旗下的ETF品牌安硕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推出了新华富时A50中国指数ETF,这是第一只可以让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A股市场的交易所买卖基金。A50ETF追踪新华富时中国A50指数,该指数的主要成分股是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买卖的市值最大的50只A股。

随着A股的活跃,该基金交易价格相对净值的溢价率不断提高,A50ETF 在2005 年第三季度时出现过溢价高达20%的情况。据统计,该基金平均溢价率也有3%。

这同大多数市场ETF基金折溢价率很小有明显差异,因为多数市场套利交易会将折溢价率熨平。

“海外资金投资A股的途径有限,但投资欲望强烈这是造成A股基金存在高溢价的原因。”大成基金香港全资子公司大成国际总经理连少冬解释。

多年来,新华富时A50ETF长期占据海外资金投资A股的主通道,并且也是和挂钩恒生指数、香港指数两大指数ETF并列交投最为活跃的产品。

2007年7月,中银国际和保诚集团的合资公司中银保诚发行了海外市场上第二只A股基金,标智沪深300ETF。中银国际通过中银国际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持有中银保诚64%的股权,有绝对控股地位;保诚集团则通过保诚控股有限公司持有合资公司36%的股权。

这只产品的发行时机并不理想,从2007年7月17日上市交易至2010年9月2日,该产品交易价格仍然亏损23.2%。

标智沪深300ETF发行后,金融危机爆发,香港市场的A股基金发行再度停滞。

直至2009年,香港市场的A股基金开始井喷。2009年4月,中银保诚发行了旗下第二只A股基金标智上证50ETF。该产品从2009年4月15日上市开始一路上涨至当年7月底,涨幅36%。

该产品开了个好头,也吸引了更多A股基金发行。

2009年11月18日,安硕在香港同时发行了沪深300ETF、安硕沪深能源指数ETF、安硕沪深原材料指数ETF、安硕金融指数ETF、安硕基建指数ETF五只A股基金。

2010年更是A股基金的爆发年。4月1日,德意志银行旗下的指数品牌dbx-trackers发行了一系列投资于A股的伞形基金。其中包括一只沪深300ETF和10只沪深300行业指数ETF,跟踪指数包括了沪深300银行指数、地产指数、原材料指数、可选消费指数、医药卫生指数、运输指数、能源指数、公用事业指数、工业指数、金融指数。

自中银保诚之后,中资机构在2010年的A股基金发行上出现了较大发展。1月29日,中金公司将A股中代表成长性的指数深证100引入香港,发行了中金深证100指数基金。该产品也是第一只由内地金融机构于境外发行的ETF。

今年5月,中国平安旗下的中国平安资产管理加入海外ETF市场,发行了普盛CSIR50。

今年7月,大成国际发行的“大成中证中国内地消费ETF”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交易。该产品也成为内地首家基金管理公司发行的公募基金。同时期,在安硕有两只产品也上市交易。

至此,中资的保险、券商、基金三大拥有资产管理业务的机构都在香港发行了公募基金。

比较遗憾的是,中资机构的这几只ETF产品交投活跃度并不如安硕的产品。第二步更为困难

“我们要做世界有名的资产管理公司。”多家内地大型基金公司都表达出这样的想法。

如果说QDII产品是出海第一步的话,那么直接杀入海外市场则是更为困难的第二步。“你在中国资本市场积累的经验和品牌口碑出了这个市场就没人认了。”连少东称。

这也是为什么中资机构一开始都是推出被动型指数基金的原因,指数基金对企业品牌的需求小。而外资机构则因为对A股的投资不了解推出指数型产品。因此香港市场上24只A股基金都是被动型产品。

外资机构的产品和中资机构因为无法直接投资A股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比如安硕系列产品采用CAAPs来进行投资。所谓CAAP,是一种与一只A股挂钩的证券,各CAAPs尽可能复制在上海及深圳交易所买卖的相关A股走势。

以A50为例,每名参与券商将向A50中国指数基金交付及透过关连人士安排出售指数CAAPs。各参与证券商均须为QFII之关连机构。各QFII可根据QFII办法,买卖于深圳证券交易所或上海证券交易所的A股。发行CAAPs为非QFII提供接触中国国内A股市场的途径。A50中国指数基金通过购买、持有或出售指数CAAPs,因而达成追踪指数的投资目标。

大成国际、中银保诚则通过类似的ALP模式。以大成中证中国内地消费ETF为例,该产品并非直接投资A股,而是通过单独投资于A股挂钩产品而进入A股市场。该ETF的ALP 发行机构有两家,分别是美国银行旗下的Merrill Lynch International &;Co. C.V以及高盛旗下的Goldman Sachs International。由于上述两家发行机构拥有QFII额度,会根据大成向中证订制的消费指数与权重情况,先购买A股产品,建立好篮子后再向大成国际发行相关票据。

这样看来,拥有了ETF和CAAPs或ALP,在香港发行公募基金也并非难事。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据介绍,大成中证中国内地消费ETF筹备是从去年5月份就开始了,到正式推出却是在1年多之后――这比在内地发行一只产品还要漫长。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有太多的对手方要谈判。”连少冬表示。

内地发行一只基金主要接触到的方面有:证监会、交易所、托管行、代销渠道等。而在香港发行一只公募产品竟要和更多的方面打交道。如:律师行、托管行、信托人、参与券商、做市商、基金行政、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审计师、税务师、香港证监会、香港交易所、指数公司等。

“许多机构都要一来二去,讨价还价,相互比较,时间就这么磨去了。”连少冬回忆。

由于对手方较多,其成本随之上升。

内地市场的ETF基金管理费大约只有主动型产品的三分之一,0.5%左右,而大成中国内地消费ETF的管理费为0.99%。那些母公司拥有QFII额度的基金则相对低些。比如德意志银行旗下的中国A股基金管理费为0.5%。

但即便如此,若要实现盈利也并非易事。香港资本市场本身的成交量就小于内地,加上同类产品的竞争,其交易量可能难于支持产品的投入成本。

对于基金投资人而言,除了支付管理费,还需要承担托管费,大约是12.5‰。

这些其实都不是最困难的,无论是外资机构还是内资机构发行的A股基金因为并不直接投资A股,跟传统意义上的ETF基金有所不同。并且因为汇率问题,常常需要利用掉期。比如德意志银行在产品说明中直说:这类基金采用投资于掉期交易的“合成复制”投资策略,掉期协议是与相关指数挂钩的金融衍生工具。现时德意志银行是所有附属基金唯一的掉期对手方。

这让深受雷曼迷你债影响的港人开始对这类产品表示担心。

小QFII的实行或许能够解决这一难题。届时中资机构将拥有QFII通道,直接发行人民币产品,其费率应该会降下来。

口罩气体交换压力差测试仪

电子万能试验机

液压万能试验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