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部长周生贤积极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

环保部部长周生贤:积极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

环保部部长周生贤:积极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 更新时间:2010-11-26 7:38:33   “为科学发展保驾护航,为祖国的蓝天白云披荆斩棘,为人民的环境健康鞠躬尽瘁。”这是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2008年履新时的感言。

在“十一五”即将收官、“十二五”即将开启之际,这位共和国首任环境保护部部长向新华社记者细数我国环保工作取得的成绩,剖析我国面临的环境形势,展望中国环保新道路的美好前景。

污染物减排目标提前实现环保工作取得六大成效

记者:环境保护部的成立是“十一五”期间我国环保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首任环境保护部部长,您如何评价“十一五”期间环保工作?

周生贤:组建环境保护部,这是几代环保人的期盼,表明我们环保工作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主干线、主战场和大舞台。“十一五”以来,我们以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以污染减排为抓手,环境保护成效不断显现,突出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提前实现。经过各地各部门共同努力,2006-2009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分别下降9.66%和13.14%。今年上半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同比下降2.39%。“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早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提早半年实现。二是污染防治能力大幅提升。截至2009年底,我国脱硫机组装机容量占全部火电机组的比重由2005年的12%提高到71%,城镇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72.3%。三是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综合作用日益显现。积极开展规划环评,不断深化项目环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2006-2009年,上大压小、关停小火电机组6006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8172万吨、炼钢产能6038万吨、水泥产能2.14亿吨。四是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取得新进展,集中力量开展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五是环境监管机制不断创新,着力构建区域空气联防联控工作新机制,不断深化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政策举措,环境经济政策、环境标准、环境执法等方面的机制创新也取得不少突破。六是部分环境质量指标持续好转。与2005年相比,2009年环保重点城市空气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下降24.6%;地表水国控断面高锰酸盐指数平均浓度下降29.2%;七大水系国控断面I-Ⅲ类水质比例提高16.1个百分点。

环境污染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

记者:改革开放以来,大多数时间内污染物排放都随着经济增长而增长,回顾“十一五”,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增长,而污染物排放指标却不升反降,得到有效控制,这是怎么实现的?您觉得主要经验有哪些?

周生贤:“十一五”期间,国家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10%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国务院成立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发布《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受国务院委托,原环保总局与各省级人民政府和六家电力集团公司签订了减排目标责任书。各省都成立了由省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将减排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地市和重点排污企业。国家打出节能减排政策“组合拳”,出台促进污染减排的产业、财税、价格等一系列政策,加强责任考核。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污染减排工作“目标不变、要求不降、力度不减”,严控“两高一资”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盲目扩张,突出抓好重点工程和重点领域污染治理,加强污染减排监管。

“十一五”污染减排任务之所以能提前完成,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明确为约束性指标,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三大措施,建立统计、监测、考核三大体系,充分发挥“政策组合拳”的协同效应,不断创新环境监管手段,严格落实责任等都是十分宝贵的经验。

记者:既然污染物排放指标明显下降,为什么仍有许多老百姓反映环境质量改善并不明显?

周生贤:环境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人口众多,生态环境脆弱,发达国家二三百年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在我国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集中出现,老的污染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不断产生。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抓住具有全局影响的污染因子作为重点,集中力量削减污染物排放。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累计环境问题的释放,污染物排放总量和环境质量的变化不完全协同,不少地区仍然可能处于总量持续减排、环境质量不会明显改观的“治污相持期”,部分地区甚至事故频发。同时也由于一些环境安全和环境风险的因子不在总量和质量控制的范畴。因此,“十二五”污染减排将与改善环境质量紧密结合起来,增加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种类,增加大气污染物监测因子,探索建立减排目标着眼环境质量、减排任务立足环境质量、减排考核依据环境质量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

记者:您说到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事件频发,有观点认为我国现在已经进入了环境安全事件的高发期。该如何认识我国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的环境形势?

答:“十一五”期间,我们开展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和“十一五”环保规划执行情况中期评估,经研究和分析,当前环境形势可概括为:局部有所改善,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

我国的环境污染范围在扩大,污染程度在加重,污染风险在加剧,污染危害在加大,治理难度在增加。具体表现在城市空气环境质量退化,东部地区城市细颗粒物污染严重,部分地区出现臭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汞等新型大气污染问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城市灰霾天气频率普遍提高。水环境呈现复杂的流域性污染态势,十大流域的支流中,除珠江支流污染较轻外,其他流域支流很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湖泊富营养化呈迅速增长趋势。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城镇污水管网建设严重滞后,相当数量的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县城和乡镇的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严重滞后。污染减排形势不容乐观,资源型产业产品产量过快增长,一些脱硫设施建设工作进展滞后,一些地区和单位出现畏难和松懈情绪,地区进展不平衡。

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努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记者:《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在您看来,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关键要把握哪些重点?

周生贤:《建议》第六部分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为标题,这在五年规划中是第一次。

生态文明重在建设。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我们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具体而言有六方面主要任务,一是深化节能减排,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三是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四是切实保护和修复生态,五是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六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记者:“十二五”环保规划正在制定中,这个环保规划将着重解决哪些问题?

周生贤:“十二五”期间,我们将以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深入推进污染减排,加强重点流域、区域和农村污染防治,切实保护自然生态,深化环境领域改革创新,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继续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努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一是充分发挥环境保护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综合作用,深化规划和建设项目环评,明确生态功能区划,完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体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升级,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二是深入推进污染减排,将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种类增加到四项,即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把结构减排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强化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全面启动县县建设污水处理厂工程,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启动燃煤电厂脱硝,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制。三是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加大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作为重点,采取综合措施,改善城市和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四是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扎实抓好饮用水环境安全保障工作,加强重金属、危险废物、土壤污染治理。五是严格环境执法,集中开展沿江沿河环湖化工企业综合整治工作,遏制环境事件高发势头。六是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相关文章:

绿色保险“三个不足”凸显制度缺陷环保部:十二五期间中国环保投资需求预计超3万亿电子制造业结构调整的“两难”博弈人居环境或成住宅产业转型发展新指标环保部挂牌督办10起重金属排放案件环境保护部挂牌督办10起重金属排放环境问题环保部挂牌督办10起重金属排放环境问题中国土壤环境保护发展情况东部城市化欠账太多“水环境”成软肋住房压力威胁“房奴”健康

曲溪

经验妙招

理财知识

币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