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益海嘉里精深加工制取模式实现稻米油三产融合

据了解,目前我国米糠的利用率不到20%,产业亟待升级。而益海嘉里开发的水稻循环新模式,通过稻米油的精深加工,不仅大大提高了稻米的附加值,还提高我国米糠的综合利用率,带动了整个水稻加工产业的发展。因此,这种新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推广意义。

日前,由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油料及油脂分技术委员会联合主办、丰益(上海)生物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承办的“稻谷循环经济产业链及稻米油三产融合发展研讨会”在哈尔滨举行。会议集中探讨了国内外稻米产业的成熟经验,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稻米产业的发展献策出力。

我国是一个油料油脂的生产大国。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经统计分析,我国每年利用国产油料榨油(扣除大豆、花生、葵花籽和芝麻等4种油料部分食用外)生产的食用植物油为1100――1150万吨。

近些年来,尽管我国的油料生产发展较为稳定,但其发展速度远跟不上油料油脂消费的快速增长。为满足食用油市场供应和饲养业发展的需要,近十年来,我国进口油料油脂的数量一直居高不下。据海关统计,2016年我国进口各类油料合计为8952.9万吨,其中进口大豆为8391.3万吨;进口各类植物油688.4万吨。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算出,2015/2016年度我国食用油的自给率为32.3%(即2016年国产油料榨油生产的食用油量1105.5万吨与年度总消费量3426.5万吨之比),充分表明我国食用植物油的自给率较低,对外依存度过高。

作为优质、安全食用油,发展稻米油可提高食用油自给率。

如此高的对外依存度,会上,油脂界专家们认为,根据我国的国情,要提高食用油自给率,当前要抓好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如粮油加工中的副产物――米糠、玉米胚芽、小麦胚芽等,这些都是优质的油料资源,充分加以利用,能为国家增产油脂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014年我国米糠产量达1461万吨,超过我国的大豆产量,米糠含油率平均为18%左右,与大豆相当。如能全部利用,按实际出油率15%计算,每年可生产米糠油220万吨,可以起到提高我国食用油自给率5-10个百分点的显著效果。”中国粮油学会首席专家、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会长王瑞元指出。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由于米糠(含米胚)是稻谷的精华,米糠中含有稻谷中的绝大部分营养成份,因此,“用米糠制得的稻米油是营养价值很高的食用油”,王瑞元如此表示。稻米油中富含维生素E、谷维素、植物甾醇等多种活性物质,其中维生素E的含量为0.1-0.15%,谷维素的含量高达1.0-1.5%,是天然抗氧化剂,还可以防止米糠油在贮存过程中品质劣变;其所含的人体必需的亚油酸和油酸含量分别为42%和38%左右,比例约为1:1,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最佳比例。由于稻米油富含丰富活性物质及优秀的脂肪酸比例,曾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最佳食用油。

稻米榨油作为循环价值链上的重要一环,对其进行深入探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稻米油虽好处多多,但长期以来,中国稻米产业大多处于分散种植、粗放加工、产能低效的状况,“小、散、低”的加工格局严重制约了整个产业发展的步伐和市场竞争力。中国粮油学会理事长张桂凤称,目前我国米糠的利用率不到20%,产业亟待升级。

那么,这条升级路究竟应走向何方?益海嘉里自2006年起开发的水稻循环新模式或许可以成为产业转型发展的借鉴。益海嘉里“水稻循环经济模式”最为重要的一环是稻米油的精深加工,其创建“分散保鲜、集中浸出、集中精炼”的稻米油制取模式,即在200公里范围内建立稳定的供应伙伴,及时采购最新鲜的米糠原料,及时源源不断被送往加工基地,集中制油和集中精炼。此外,益海嘉里还针对不同的稻米毛油品质以及市场需求,研发生产出富含谷维素的稻米油。这对于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稻米油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在全国有推广意义。

据了解,益海嘉里已经构建成“订单种植―精深加工―产品名牌化―副产品综合利用―高科技产品研发”的“吃干榨净”的模式。这一模式整合了多项世界先进科技成果,且在全球范围内都属于领先的水稻产业模式。该模式主要包含三项成果:一是大米美味与安全技术的研究和优化,通过订单基地保证了水稻品种的纯正和大米的质量;二是凭借米糠保鲜技术,既提升稻米油得率和质量,又能从米糠油副产品和米糠粕中提取多种高附加值产品,应用于食品专用油脂、油脂化工、化妆品等行业;三是稻壳燃烧发电,稻壳灰制取活性炭和白炭黑,成为绿色轮胎的最佳原料,实现产业跨界,绿色循环利用,零污染、零浪费。

惯性动捕

实时动作捕捉设备

动作捕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