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思考
“新三板”思考 更新时间:2011-2-26 10:22:04 保资瞭望台 海康人寿投资部经理 刘思恩 本周一大热点话题是“新三板”可能将有大改革,并对个人投资者开放。最早的三板市场可以追溯到90年代的STAQ、NET市场,当时虽然对个人开户没那么严格管理,但真正去花心思参与这个市场的,只有极少数思维方式比较“另类”的大户。时至今日,“新三板”能吸引那么多的眼球,证明证券市场高度发达,已在每个细分的角落里都充满赚钱的机会,吸引了金融投资、投机意识同样高度发达的个人和机构踊跃参与。 但是关注归关注,怎么去顺利开户、执行交易计划、顺畅地买卖,却是这些非主板市场最关键的问题,甚至比投资理念、上市公司分析更为重要。据说新三板的具体规则可能要到三、四月份才出台。我没有机会进入到游戏规则制定的圈内,只好从一个普通投资者的角度,提出一些自己关心的问题,让同样对这个市场有兴趣的朋友们一起来思考一下。 为什么开户必须设置最低资金额度?如果一个经纪券商从商业利益和成本分析出发,觉得金额小的投资者没有服务的价值,这倒是无可厚非。但是从政府机关、监管机构的角度去指定一个准入标准,这就不太合理了,甚至有歧视之嫌。财富的多少和投资者的水平有直接关系吗?51万的投资者和49万的投资者相比,会发生质的飞跃吗? 中小投资者,是否可以存50万元先开户,然后只买10万元新三板股票,再取出40万元资金?如果这种操作是被允许的,那50万元准入的限制也就没有意义了。 关于创业板和新三板特殊市场的开户承诺书,不知有啥特殊的法律效力?是不是签署以后,碰到非主板市场的欺诈舞弊行为,小股东们就不可以投诉上市公司、投行和监管部门?进一步说,是不是隐含了这样的意思:对主板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或者仅仅是正常的市场波动,投资者只要强调自己是股盲、文盲,对股价波动没有心理准备,就可以作为一种理由去索赔? 新三板的筹码卖出方是谁?日常的换手率能保持多少?2006年代办股份市场引入中关村科技股后,绝大多数股票成交稀薄,筹码的卖出价挂盘千奇百怪,几乎是不能交易的。大多数创业板股票的持有者,都是熟悉企业内情的关联人士或投行专业机构。有希望获取暴利的,他们不会卖;他们肯卖的,投资者不会当冤大头去买。 新三板会不会重蹈老三板法人股市场的高开低走覆辙?老三板创立初期也是火了一把。记得当时一些广东、海南的股票,开盘价都是8元、10元,从当时的市盈率、市净率看,也不算过分,比主板估值低一些。但时间久了大家冷静下来,发现柜台交易股毕竟和主板不是一回事,于是这些股票最低都跌到了几毛钱。新三板的股票,如果没有短期内上市的希望,内控和信息披露也不如主板公司规范,会不会又出现市盈率2、3倍的股票? 证监会是否可以批准一些专门投资于新三板的基金?虽然它们的风险肯定比目前的开放式基金大,但是总体而言,也比让个人投资者自行购买新三板要小。类似地,也不妨尽快推出一些投资于非上市股权的基金。只要坚持贯彻“三公”原则,严格执法,这些投资品本身的市场风险,相信理性的客户们是可以接受的。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