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扩容进入倒计时 券商呼吁建立转板机制
新三板扩容进入倒计时 券商呼吁建立转板机制 更新时间:2010-5-30 0:02:04 本报记者 熊 毅 上海报道
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市场盛传本周第二批试点股份代办系统的名单将会下来。本次扩容对象主要是各大高新产业园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到6月份,正式进入扩容工作倒计时。这一市场,被人称为“新三板”。
从2006年至今,除了中关村园区试点的57家公司进入股份代办市场之外,至今,也没见第二批扩容的名单出来。
记者致电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和机构咨询准确时间表,无人愿意给出明确答案。
一家产业园区的相关人士称,目前新三板市场扩容,面临的主要是操作层面和监管问题。“毕竟涉及到部门利益的分割。”他说,“新三板毕竟是场内交易市场的一部分。和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如何衔接,有很多制度性问题需要明细。”
另外,他认为,如果把目前“场外市场比如各地产权交易所、交易中心,纳入构建这一市场的整体体系,则涉及地方和职能部门利益分割的问题更多”。
他说,不管是新三板还是场外市场,或者是建立贯通这两者之间的一个整体市场,国家目前在这一领域的定位依然不是很好理解。
冷清的“三板”
三板市场,其实是股份代办的一个市场通称。当初是为了解决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在退市之后的遗留问题而成立的股份代办系统,而后,借鉴国外经验,纳入了一些非上市公司的股份代办,逐渐建立起的一个场内交易市场。
目前的“新三板”市场格局是在2009年7月《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报价转让试点办法》正式实施后形成的。此前在2006年,中关村高科技产业园作为股份代办的唯一试点园区获批。这次扩容将与三板市场运行机制改革配套,比如允许合格的个人投资者参与三板市场交易、引入做市商制度等,以改变目前三板市场交易不活跃的状况。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经过四年时间,共有85家企业参与试点,其中已挂牌和通过备案的企业61家。挂牌公司涵盖了软件、生物制药、新材料、文化传媒等新兴行业。
而2009年系统全年累计成交1.07亿股,成交金额仅为4.83亿元,有9家挂牌公司完成了共10次的定向增发股份,融资4.66亿元,平均市盈率16.38倍,整个市场表现冷清,投资者关注度不高。
据申银万国证券公司统计,在三板市场上有97%的交易是买入之后再也没有卖出。
上海张江高科技产业园区一位相关人士对记者说,这一市场流通性不强,企业关注度比较小,融资功能比较差。对于这一市场,很多企业处在犹豫状态。
而券商方面,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股份代办的申万证券,其股份代办总经理陈云峰说,股份代办对于证券公司而言,盈利性不是很强。
“如果从三板市场提高券商的盈利性来讲,证券公司需要不断地把这一市场的公司转板上市,另外就是为这一市场的公司做定向增资融资服务。”他说,“在短期,我们更多的是做好服务工作,不会考虑盈利问题。”
机构潜伏
“目前证监会关于新三板的细则还没有出台,我们不好细说。”这是很多在做股份代办业务的证券公司人士的推托之词。实际上,他们在各自能够触及到的地方,不动声色地跑马圈地各个可能纳入股份代办这一市场的高新园区。
比如,广发证券在珠三角几个高新园区,和当地管委会一起,早已经做过多次市场辅导和交流工作。而长三角的各产业园区几乎在几年前各券商都有重兵把守。除了券商,还有各路蜂拥而至的PE/VC公司。比较戏剧性的是部分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还把招商引资工作的一部分放在了吸纳多少PE和VC上面。这是后话。
“这几年,我们和很多投资机构做过多次和企业面对面的活动了。推荐企业也为企业引入投资者。”张江高科园区的相关人士说。而苏州工业园区的一位人士戏称,各路的投资机构和证券公司,有些对苏州工业园内的有些公司高管,比管委会更熟悉。
而在新三板的企业,作为主办的券商,将会怎样运用这一市场呢?陈云峰建议,这一市场的扩容,为这些园区的企业提供了一个新的融资途径。
“一是正常上市。就是说,进不进新三板这一领域没什么关系。另外一种,就是将存量股票通过三板市场转板上市。”
据统计,今年已有十多家三板公司筹划定向增资,计划募集资金1.74亿元。目前三板市场上已有2家企业实现创业板和主板上市,但走的都是IPO程序,还不是直接转板。
“但目前还没有批准转板的制度。”陈云峰表示。
建立转板机制是许多市场人士呼吁的重要内容。所谓转板机制,即三板企业如已符合中小板、创业板上市标准且不进行融资的,可以直接转板至中小板或创业板上市。
“而证券公司在转板工作上,建议在转板公司上设置保荐代表,确保这一市场整体的完善。”陈云峰说。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