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22亿造假案本质是过于迷恋商业模式

瑞幸22亿造假案本质是过于迷恋商业模式

瑞幸咖啡自认“虚增了22亿人民币交易额”的新闻被同步传到国内。

其实,此案早有端倪。今年2月,做空机构浑水发布匿名报告,指控瑞幸咖啡财务造假。浑水关于瑞幸的报告长达89页,并且指出瑞幸咖啡通过夸大每天售出的商品数量进行欺诈。

浑水还提醒投资者,瑞幸咖啡管理层已通过股票质押兑现了49%的股份,使投资者面临由追加保证金引发的价格暴跌的风险,此前瑞幸的董事长陆正耀曾同一批紧密联系的私募股权投资者从神州租车中撤走了16亿美元,而少数股东则蒙受损失。

需要提醒的是,浑水曾狙击了四家在北美上市的中国公司――东方纸业、绿诺科技、多元环球水务和中国高速传媒,这四家公司先后因这浑水公司的揭露,导致股价大跌,最终被交易所停牌或摘牌。

这次瑞幸遇到的危机,比上述四家公司更严重。特别是,目前的形势更不利于在美的中国公司。

对于瑞幸为什么要造出22亿,以及瑞幸的结局将走向怎么样的境地,国内舆论、媒体都进入了一场空前评论。不过,大多数还是基于如何过度迷恋资本的角度,对瑞幸进行分析,但是请注意其中一个细节――瑞幸自认22亿造假案的公告中,有一句话很重要:

“主要是自2019年第二季度开始,公司首席运营官兼董事刘剑,以及向他汇报的几名员工,从事了某些不当行为,包括捏造某些交易。”

问题来了:看起来,是首席运营官兼董事刘剑和下属串谋,进行了具有目的的财务造假,那么其他的管理层人员、总裁、董事长,甚至董事会、监事会、董秘、以及审计机构、投资机构等等,难道一无所知、难道没有履行监督?答案,恐怕要等到该公司进一步披露,以及相关监管调查才能水落石出。

这里,我们仅从“商业模式”角度来分析一下瑞幸造假的动机。

根据我们超过10年的观察,没有一家成功的企业,是仅仅依靠商业模式而成功的。

目前能够被中国乃至全球消费者真正认同的一些中国制造、中国品牌,都不完全或都不是依靠所谓的商业模式而成功,而是靠技术和价值。

一说到商业模式,一定会和盈利模式连同起来。也就是,通过某种交易方式,达到利润目的。

实话说,除了价格便宜、快速便捷之外,看不出瑞幸在商业模式上有什么特别。

所谓的“价格便宜、快速便捷”,根本不是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它对于瑞幸的成本控制、利销中间差的要求特别高――能够做到讨好消费者,又能保持或提升盈利的公司,根本不存在,除非有些公司能够通过高新技术来解决,但一杯咖啡,和技术毫无关系。

当商业模式不能健康的形成盈利模式,再加上外部财务资本不断送钱,使得瑞幸的自信心不断膨胀,最后赴美上市。这个过程,全然违背了正常商业逻辑:不能从每一个产品中,获得足够的利润,而是依靠资本包装、形象包装,甚至还向市场贴钱――这种商业模式,也许在互联网行业九死一生中博得5%的成功率,但放在线下消费,则完全是在消耗社会资源,或者从一开始就是创始人设计的一个“圈钱的局”。

上市之后的公司,需要向股东、投资人交纳业绩,缴纳分红,而为了掩盖经营黑洞,财务造假是必然的选择。可是,北美资本市场的做空公司,尽管做空是他们的赚钱模式,但也是一个比监管更厉害的资本狙击手。

3d影像测量仪

影像测量

测量仪仪器

测量测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