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五道口学生观点2018级浅谈全球化第四次浪潮

清华五道口学生观点 | 2018级 浅谈全球化第四次浪潮

清华五道口学生观点 | 2018级 浅谈全球化第四次浪潮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

本文为清华-康奈尔双学位金融MBA2018级“国际贸易与世界经济”课程报告,作者是杨泾(左)和陈希(右)。授课教师:鞠建东(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紫光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4-2017年担任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教授,2009-2015年担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国际经济研究中心主任,1995-2014年担任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University of Oklahoma)经济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聘任)、教授,2007-2009年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常驻学者,世界银行咨询顾问。获南京大学数学学士、清华大学经济学硕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鞠建东教授的研究领域集中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产业组织,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等国际一流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获2016“浦山世界经济学优秀论文奖”)。

浅谈全球化第四次浪潮

本文结合课堂所学,从全球化是发展必然趋势出发,以全球化第四次浪潮为落脚点,阐述了全球化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发展展望。本文阐释了全球化4.0的核心,并分析比较了与前三次全球化进程的相通点和差异,并从全球化4.0发展模式与现存国际秩序存在的矛盾入手,分析了目前出现的不均衡状态,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推演。

本文对全球化第四次浪潮结合政治经济学理论及现实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创新之处在于,论及全球化第四次浪潮的影响时,本文以华为事件中孟晚舟的视角,更为具体及深刻地论述了全球化4.0的综合影响,展示了贸易不均衡的必然性及长期性,为中国的角色和策略提出了建议。

一、全球化浪潮的定义及发展

一直以来,全球化作为历史发展的过程和结果,被总结和赋予了众多意义和期望。托马斯・弗里德曼1999年曾经在《理解全球化:“凌志汽车”和“橄榄树”》中这样描绘全球化体系:全球化不只是一种现象,也不只是一种短暂的趋势。它是一种取代冷战体系的国际体系。全球化是资本、技术和信息超越国界的结合,这种结合创造了一个单一的全球市场,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个全球村。2005年,他在《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中又生动叙述了世界重大的变化,展示了“全球化正在滑入扭曲飞行的原因和方式”。

(一)全球化定义

全球化,是指人类活动从局部区域向全球发展的过程。人类活动的定义很广泛,从人类行为方面总结,包含了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军事活动。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经济活动是全球化过程中影响最深远以及本质的方面。经济全球化是为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并实现更有效率的配置,通过跨国商品、服务贸易、资本流通以及技术广泛传播进而使全球范围内各国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过程。

(二)全球化1.0浪潮

全球化的第一步是区域和边界的探索和拓展。生产力发展和人类认知相辅相成,最终共同推动了人类向更广阔的世界探索,并利用探索得到的信息等优势进一步推动着生产力的继续进步。这个阶段中,蒸汽及其他形式的机械动力的出现,技术的进步、人口的增长以及资本的前期积累,推动了GDP增长,迎来了全球化的第一个浪潮。

全球化1.0时代,即全球发现时代,也称大航海时代,约自公元1500年起至1819年止。其中,标志性事件为麦哲伦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旅行。

全球化1.0时代是开创性的。全球1.0时代的开创是从欧洲诸国通过地理大发现,并引发了主要以经济诉求为主的国家竞争,为了争夺和寻求新的贸易伙伴,将地理探索与航海与商贸和殖民结合起来。大航海时代的开启,使得欧洲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革命性的变化。市场规模由独立的国家个体扩大到世界,推动了海外扩张和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和流通。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郑和于公元1405年率领200多艘船、20000多人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最远曾达非洲东部。同时,这也是当时历史上规模最大、人员最多的海上航行。虽然这一大规模航海活动扩大和加强了太平、印度二洋之间的海上交通与联系,但是其成行原因是政治因素多过经济因素,很可惜未能真正开启全球1.0的时代。

(三)全球化2.0浪潮

随着前期原始资本的积累、人口的增加以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欧洲特别是以英国为主的国家建立了殖民体系,对贸易、市场经济以及全球化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全球化2.0,即全球贸易时代,从1820至1912年,以英国为主导,以最终品的全球贸易快速发展为特征;随后1912年至1950年,以英美为主导;1950年至1980年,由美国为主导。

随着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张与贸易联系的持续加深,全球化2.0面临着重大的发展和调整。首先,国际贸易治理体系在这个阶段初步建立,出现了联合国、世界银行、WTO等组织。在这个阶段,国家与国家之间属于零和博弈,以抢夺资源和攫取相对优势为主要目的,经济发展导致国家发展不均衡,现存制度与经济发展实力出现不匹配,最终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关系极其紧张,涉及国家中心由经济发展转移至备战状态,总体贸易增长缓慢,全球化进程被延缓。但同时,随着国际秩序的建立,区域化合作及贸易自由化谈判的推进,使得贸易得到了较快增长。

(四)全球化3.0浪潮

在这个阶段,全球化的核心是完整的产业链结构。在全球化3.0期间,中间品贸易日益增多,生产进入了全球化,价值链逐渐形成。全球化3.0可以理解为生产的时代。

全球化3.0,即全球生产时代,又可以称为美元和美元时代,自1980年起至2008年止。在全球3.0中,形成了美元本位下的三元世界:消费国、生产国和资源国。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于全球化2.0阶段中建立)的影响,国际货币体系形成了以美元本位为核心的格局。同时,更鼓励自由开放的国际贸易体系,美元也形成较强的全球军事投射能力。

全球化3.0意味着工厂已经跨越国界,为尽可能减少成本,很多跨国企业寻找更为低价的成本,最终形成了将高科技与低工资相结合的制造业模式。这个阶段的全球化进程中,形成了美国和美元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和货币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在人类发展方式转变、国家治理模式改革、全球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国际合作规则体制建立等方面探索。与此同时,全球化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各个主体需共同面对气候环境保护、恐怖主义等。

(五)全球化4.0浪潮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和核心竞争力的转变,全球化参与主体发生了较大变化,各国不断加强在金融、信息技术以及其他创新领域的投入和布局。我们步入了全球化4.0,以技术为主导,以创新驱动生产。

全球化4.0,即创新的时代,自2008年至今,形成了美国、中国和欧洲三足鼎立的格局。这个阶段是技术作为公共产品的全球化,全球各市场主体步入人力资本、技术推动发展的时代;全球化4.0要求技术市场的竞争,竞争的多元化要求全球治理的多元化。

以中国为例,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积累了优秀的发展成果,GDP总产值快速跃升为全球第二。中国深度参与全球化进程,也在试图打破中国制造、美国消费为主的结构。为了完成由输出廉价的中国制造,到输出技术、服务、产能、投资和资本的更高目标,中国经济目前也在进行供给侧改革,优化发展结构,大力支持创新类、高新技术等方面的发展,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实行一带一路政策,构造和改良国际经济贸易组织形态等等。

图1:全球各国占GDP比重[1]

(六)全球化小结

全球化作为一个过程和状态,总结和概括了过去技术革新、生产力发展、国家交流地域边界拓展、文化和政治制度的碰撞、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建设、全球政治治理体系的建设等等。总之,其本质是相互影响和交流合作,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维度,在经济上不断加强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程度,最终以一种创新、联动、活力和包容的经济形态,共同面对未来越来越趋同的新发展机遇和挑战。

全球化的核心是经济全球化,换言之,全球化的过程可以理解为自由经济的全球化。孙志强在《全球经济失衡与反全球化浪潮》中提到,经济全球化的核心是资本全球化,其一贸易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前导,表现为电子化贸易手段普遍使用,ISO9000系列成为国贸商品的共同标志,贸易合同日趋标准化,WTO的诞生等;其二生产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前提和基础,一国范围的垂直分工方式向国家范围内的水平分工转变;其三是资本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动力源,特别金融资本的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催化剂和驱动力,随着生产经营和资本流动的国际化以及电讯技术的发展,1980年以后金融一体化出现了一个高潮。

在现今经济格局中,美国是全球第一的技术革新和经济主导国,二战形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并没有变化,但是目前从经济发展活动程度上,已经形成了美国、中国和欧洲三足鼎立状况。经济全球化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均衡,甚至出现一些调整和摩擦,出现一些反全球化的现象和讨论,反全球化的出现更标志着全球化在各个领域的纵深推进和更加确认了全球化成为不可逆的趋势和未来发展状态。

二、全球化第四次浪潮现状及区别

全球化4.0的发展沿用了以往全球化发展的路径,以技术革新和生产力发展为基础,带来了在经济、政治、文化等等各方面治理体系的变化。与前三次不同的是,随着多元化经济发展,全球化4.0不再延续全球化3.0平行的一家独大的霸权结构,而是要寻求多元化的全球格局。

美国建立的以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与其本质上贸易顺差的追求是相悖论的。在多元化的竞争格局下,美国仍利用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为代表的全球经济体系中以及全球政治体系中的垄断优势,而其他经济主体经济影响力不断扩大,为了保持未来的增长,其他经济主体也将争取在全球化格局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造成在全球治理结构中的混乱和摩擦。全球化4.0是以多元化、技术革新为本质特征,越来越趋向于去中心化的发展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也尝试了对外利益交换的新格局和新攻略,在国际贸易格局中占据主要的优势,鼓励国内企业投资输出资本和产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逐步扩大在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开放程度,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最终中国经济的影响力会伴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而提升,以更好的状态参与国际竞争。

(一)第四次全球化浪潮发展的普遍性

经济全球化中的四次浪潮,全球化1.0航海大发现,是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出现了国际贸易;全球化2.0全球化贸易时代,实现了生产和消费地的分离和解绑;全球化3.0实现了生产过程的分离和解绑,使得具有不同比较优势的主体相互协作,形成和建立了跨国生产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在这个过程中,技术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推动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多变贸易体系,更加开放的政策和国际分工格局,跨国企业作为活跃的市场主体基于比较优势最终形成国际产业链。

与历次全球化浪潮一致,全球化4.0基于科技技术的发展,延续着更加开放的结构,实现资源更为合理的配置。

按照总量生产函数:

Y=AF(K,L);

A:指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

K:指一个国家的实际资本,

L:指一个国家的实际劳动力,

从以上生产函数可知,推动GDP增长因素主要为资本积累,人口增长以及技术进步。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四次全球化浪潮主要的推动力均适用以上生产函数。四次全球化均是技术推动、劳动力推动和资本推动,是一个综合因素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过程。

同时,全球化从1.0到4.0进程中,也面临一些共同的挑战:财富分配不均衡、世界范围内低水平及同质化产业发展导致资源消耗加快、政治制度体系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带来的摩擦、生态环境恶化、极端思想和恐怖主义等。

(二)第四次全球化浪潮发展的特殊性

全球化4.0中,虽然适用于生产函数,但是区别于前三次全球化进程,在生产函数中的驱动力有实质差异,主要是由技术创新推动。随着知识经济在全球化参与国家中成为经济形态,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知识对经济的贡献率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全球经济系统将据此发生巨大的变化。拥有知识和拥有知识的劳动力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因素。

技术创新A以如下形式表示:

A=G(E,L,K)

其中,E为点子和创新想法,即英文的Ideas。发展逻辑可以理解为当生产规模和创新技术E越大/高效,则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的创新效率越高,创新规模报酬递增。

Richard Baldwin在世界经济论坛中曾提出,全球化4.0时代就是所说的“第三次解绑”。“第一次解绑”是货物贸易,由于19世纪货物运输成本急剧下降而引发;“第二次解绑”是由ICT带来的地理分离,这也使得即将到来的全球化成为了“第三次解绑”,即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劳动力与劳动力服务的地理分离,使远程工作者变得仿佛触手可及。当数字技术在实现国际工资差异套利的同时,能避免工人实际流动,我们就会迎来全球化4.0时代。从前的全球化1.0、2.0、3.0时代主要影响那些以制造产品为生的人,而全球化4.0时代则将重创服务业。

全球化4.0的实质与历次出现推动力不同。全球化4.0实质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全球性“全覆盖型”的网络布局。智能化将带来社会和经济的巨大变革,也将是未来全球格局中最优效率的沟通和联系方式,但是在进程中势必要求“去中心化”。

以往三次全球化进程中,可以看作是强国的实力变化造成国际制度的演进。以西班牙为代表的欧洲几国主导的全球化1.0,英国主导的全球化2.0,美国主导的全球化3.0,均是基于经济、军事等主导地位形成单级主导国的机制。主导国占据一定竞争优势,并利用自身在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继续维持现有秩序,直到出现一个更强的主体打破以上均衡。全球化4.0出现新的参与主体和力量,呈现多元化的特征。未来将是以网状、多级、多边体系发挥主导作用。

在现阶段,全球化4.0已经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目前是美国、中国和欧洲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亚洲崛起成为趋势,但是也不排除将迅速出现新经济体参与其中的可能性。

以中国为代表,参与全球化3.0中主要依靠中国制造、美国消费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然而,中国制造也面临着因人口红利减少、环境问题加剧、贸易摩擦升级等问题而产生的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的现象,进而出现制造业空心化的局面,全球化3.0的发展模式显然无法持续。

全球化4.0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创新技术和拥有创新技术的人力资本。而基于创新技术发展出现的人工智能将对世界经济带来深刻变革。同样的,人工智能和具有创新技术的人力资本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因此,为维持创新技术持续推动经济发展,技术的全球化要求全球治理格局的多元化发展,为创新技术和拥有创新技术的人才发展提供增长空间。

以往全球化发展伴随着资源的抢夺,摩擦升级为区域性的战争。以上方式成为全球化进程中清理障碍的主要方式。与前三次全球化进程不同,全世界进入后核时代,核武器的出现,使得军事武器成为一种威慑力,世界从军备竞赛日益转变为了经济竞赛。

换言之,以往主导国家垄断利润可以通过殖民掠夺、战争等方式获取竞争优势将不可取。未来垄断利润的获得仅仅从创新技术发展和拥有创新技术的人力资本发展中获得。全球格局中垄断利润的取得和制衡方式发生了实质变更。

三、全球化第四次浪潮的影响

全球化进入4.0创新时代后,技术成为主推发展的动力源泉,创新成为驱动生产的重要因素。面临着全球技术市场的竞争,形成三足鼎立局面的美国、中国、欧洲乃至其他经济体都在对创新技术和拥有创新技术的人力资本不断争夺,都想在国际舞台上保有一席之地。因此,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摩擦。本文尝试以华为孟晚舟事件为观察起点,从微观到宏观,体会第四次全球化浪潮从不同层面上带来的影响。

(一)对个人的影响

全球化4.0浪潮看似直观表现为国与国之间、各大经济体之间的博弈,实则对于某个体而言也是有直接影响的。回顾孟晚舟事件,其实孟晚舟被拘留是被安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追根究底,这是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对抗。前文已提到,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取得的成就可谓硕果累累。作为日渐成长、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有话语权的全球老二,让美国感受到了威胁,毫无疑问会受到打压。而处于这样一个以技术为主导的创新时代,华为自然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成为美国集中火力瞄准的目标。孟晚舟在这个事件里是一个受害者,但换一个角度想,她既是公司高管、又是任正非女儿的特殊身份,这让她成为了一个承担历史重要角色的幸者,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因此,个人的发展与所处的时代是有紧密联系的,尤其是在这么一个技术与创新唱重头戏的时代下。步入创新时代后,全球的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转变,各国也在适应新的时代重新做新的布局,很多新兴行业应运而生,比如人工智能和5G。面对新行业的不断发展及市场上的就业需求,一些传统行业及相应的就业岗位不再需要那么多人,都由机器或者技术取代。从个人的角度出发,为了生计不得不重新思考个人的专业学习内容和职业发展方向,比如更多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而不是依赖于传统技能的学习,从而个人的发展路径会因为时代的特性发生转变。

(二)对“小家”的影响

“小家”是相对于“大家”的概念,本文认为可指企业、家庭等相对的小集体。孟晚舟事件中,华为成了中美两国竞争的媒介。受此事件的影响,一开始华为在其他一些国家也遭到了抵制,一些业务没能谈成。另一方面,如果美国成功引渡孟晚舟,华为还承担着要支付巨额罚款的风险。但是作为一个成熟运作的企业,华为顶住了压力,继续保证正常运营,还推出了5G的新产品,深受全球市场的欢迎。此外,华为也因为此事扩大了知名度,赢得了很多国民的拥护。所以,处于4.0时代下,企业的未来发展甚至存亡都与这个时代所创造的环境息息相关。

再看家庭方面,若不是因为中美间的抗衡,若不是因为华为在4.0时代中扮演着掌握高端技术的角色,任正非父女俩也不会被迫分居两地,长时间不能相见。全球化第四次浪潮的来临,意味着全球需要更多的创新技术和拥有创新技术的人力资本。二者都具有很高的流动性,从而使全球的人才也灵活“走动”起来。虽然创新时代不缺少支持人们远距离沟通的工具,但人们对于技术的求知与创新意识的培养逐渐重视。国外求学的学生在增加,跨国公司的建立比以往更频繁,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多。当一个家庭的年轻一代面临着更多选择的时候,这个家庭也就面临着更多的选择,很多家庭的生活环境与条件也随之改变。所以,全球化第四次浪潮对“小家”的影响也很密切。

(三)对“大家”的影响

本文认为“大家”包含国家与社会两个层面。4.0时代要求多元化的治理结构,这就要求Ideas(即创新想法)的全球流动,来获取创新效率的最优化。一个国家为了能在全球范围内有竞争力,有话语权,会不断适应新时代的步伐,进行内部调整改革,并且更加重视Ideas与技术的来源。孟晚舟事件就是很好的体现,美国想维持现在的霸主地位,想方设法对他国的高端技术压制。中国为了进一步发展,也给本国的高科技企业给予大力支持。

同时,技术与创新会造成社会的人员流动。一个国家社会、福利、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将吸引拥有创新技术人才的流动和长期贡献。国家为了在新的一轮发展周期中取得一定的优势,那么势必要建立相应的配套政策(税收、专利制度等等)。

从华为事件中可以看出,中美贸易战本质上是对中国高新技术领域的打压。但是目前中国与美国在科技实力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从教育上来说,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仍未进入世界前20[2];科技研究水平中国较欧盟、美国存在极大差距[3]。

图2:2017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学前100名占比[4]

图3:前1%引用率论文相对比例指数[5]

中国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加强金融领域的开放,积极以负责任的国家形象参与国际事务,将创新上升至国家战略,均是在为新一轮的增长准备。但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来自美国极大阻力,加税、高新技术行业留学生申请和赴美签证受限、通过国际经济组织等联盟力量为中国发展增加压力、政治意识形态上施压。中国是否能顶住以上压力,对内坚持以发展不动摇,深化改革,建立核心竞争力,对外何适应和运用国际组织的规则,如何通过经济、外交等手段制衡并增加话语权,均是这个阶段迫不及待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全球化第四次浪潮发展的展望

(一)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

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受到了极大冲击。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资源禀赋及发展策略均存在差异,国际贸易顺差和逆差一直存在,且在全球化紧密联系中,需维持资本市场的控制权、货币政策的独立以及汇率政策的稳定三者关系,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继续持续。

追根溯源,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时,美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主要的贸易顺差国,也是最主要的债权国。但是现阶段,美国一直是低储蓄率、高投资率,亚洲则一直高储蓄率[6],使得“投资等于储蓄”这样的恒等式得不到成立,故造成了全球经济失衡。同时,由于比较优势不同,全球化参与主体的分工不同,中国劳动力成本收益影响,且受到统计方法影响,服务贸易不受海关检测,最终导致了美国账面上对中国存在较为长期的贸易逆差,进而影响其他经济主体对美国贸易发展不平衡的预期。

图4:2017年中美储蓄率、*利率及投资规模的比较[7]

前文提到美元作为国际储蓄货币与其维持贸易顺差国地位的基本矛盾,现实情况也不容乐观。目前已经实际不存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强制的汇率安排,美元和黄金不再挂钩,其他国际货币与美元之间不存在特定的兑换规则,且欧元等货币地位的上升也冲击着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主导国的地位。美国逆差规模持续扩大,美国政策制定者也无法使市场形成较为稳定的一致预期,经济不平衡引发的金融危机,也影响了其他国家对美元持续作为国际货币的信心。

美国作为国际货币的中心,其他国家持有美元势必造成美国经常账户逆差或者金融账户逆差。在美元和黄金不挂钩的情况下,发行货币基本无成本,从自身利益出发,美国倾向于多发货币。基于美元货币政策影响,其他经济参与国也将相应调整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使其抗风险能力更弱,加剧了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平衡。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其本质是自由经济的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未来全球化参与主体将在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以及深层文化认同趋同。

当经济能力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时,政治体制也将面临着变革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机遇和调整。与自由经济不匹配的政治体制将在较长阶段内受到挑战,与自由经济不匹配的政策将受到冲击和改善。

根据孙志强在《全球经济失衡与反全球化浪潮》中提出,目前反全球化思想存在四种表现形式,一是社会改良主义,指反对西方国家实施的全球化政策和策略,比如欧洲政坛的绿色政治思潮属于社会改良主义的典型;二是原教旨主义;三是原始主义;第四是民族主义。

反全球化思想由来已久,但在2016年诸多黑天鹅事件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反全球化的思想主要来自于目前贫富差距扩大,难民问题带来的社会讨论,恐怖主义的加剧以及新兴发展中国家崛起给传统强国带来的压力。目前英国脱欧、美国实行的贸易保护政策、反对移民、政治经济对中国施压均是反全球化的表现。简单总结,反全球化思想主要在自由贸易、移民问题、意识形态、全球治理这四个方面。

【说明:该部分仅为我组主观观点,且仅在上文理论框架下的理性探讨和推演】

前文提到,在全球化4.0全球制衡方式出现了变化,后核时代中核武器使得军事武器成为一种威慑力,极端情况很难出现大规模的核战争。但全球化4.0的发展模式将是以网状、多级、多边体系发挥主导作用,而目前由美国主导的平行的单级体系将承受巨大压力,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也有强大意愿和一定的能力参与到体系更新中,调整不可避免,摩擦势必产生。但是由于在全球化4.0的格局下,美国仍然在技术创新保持绝对领先地位,所以仍会持续保持较强话语权,随着其他经济体的逐步发展,在此过程中,美国主动为获得更大消费市场而让渡一部分前几次浪潮中积累的竞争优势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因此,从长期视角看,在现有机制下,全球将保持较为稳定和和平的状态,不会爆发全球性的战争。但是,短期看,局部争端一定会出现,存在出现局部战争的可能性,出现的提前是经济发生极大不平衡以及政治体系与经济体制出现极大不匹配,或者是反全球化中的民族主义或其他极端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导致出现局部战争。

平等是一个相对的状态。从全球化4.0的发展模式来看,智能技术为基础的全球性网络布局,从本质上,生产要素更加具有流动性,可以为更多的新兴经济国家、社会群体、个人创造机会。但是,美国等国家为了维持其在全球的主导地位,且加上培育智能技术所需巨大的专业及资本要求,在现有体制下,以美国为主导的国家极大概率会加强创新技术的垄断,独享智能技术发展的成果,使得国别、社会群体和个体之间差异逐步增大。

因此,从智能技术本质视角看,可以创造出一个更加平等的社会,但是在现有体制下,主导国将为了独享发展果实,加大创新技术的垄断、创造创新资本人才流动的困难、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实行技术壁垒、进行技术打压等综合手段,最终将加大社会的不平等。

全球化4.0将全球经济发展带入了以创新技术为核心的新领域,将形成多元化格局;而目前现有国际货币经济体系、国际经济政治体制等的单级格局,使得贸易不平衡成为必然,全球治理体系新秩序有待建立。

影像测量

测量仪

3d测量

ogp-cnc光学影像测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