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五道口茅以升暮烟秋雨过枫桥

清华五道口茅以升:暮烟秋雨过枫桥

清华五道口茅以升:暮烟秋雨过枫桥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

【MBAChina网讯】钱塘江潮为世界三大涌潮之一,每年中秋节前后是钱塘江观潮的最佳时节。在钱塘江之上屹立着的钱塘江大桥于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车,这座由茅以升主持修建的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在中国铁路桥梁史上具有里程碑般的意义。今天不仅是观潮的日子,更是钱塘江大桥建成通车81周年纪念日,谨以此文,表达我们对茅以升的尊重与纪念。

钱塘江大桥横贯钱塘江南北,是连接沪杭甬铁路、浙赣铁路的交通要道

1937年9月26日,是值得中国人永远铭记的日子,随着火车的一声长鸣,钱塘江大桥顺利通车。它是中国第一座公路铁路联合大桥,也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大桥,改变了中国的铁路桥梁建设都由外国人包办的历史,打破了外国人“在钱塘江上架桥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生”的妄言。

钱塘江大桥极大地便利了中国东南部的交通,并且是在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淞沪抗战正酣的关键时刻修成通车,运送了大量抗战军用物资、民生物资和人员。在钱塘江大桥建成后的89天里,经大桥运送的大量的抗战军用物资、民生物资,更有大量难民通过大桥逃难。

随着战事日紧,尤其是11月中旬上海沦陷后形势更加危急。12月下旬,日寇即将到达桥北。为了迟滞日军的进攻,中国政府含恨下令炸桥。1937年12月23日,随着巨大的爆炸声响,1453米的钱塘江大桥被从六处炸断。历经两年零195天夜以继日的紧张修建,耗资540万银元的现代化大桥,通车仅仅89天,就被迫炸断。而主持建造和下令炸毁这座桥的,正是被誉为中国现代桥梁之父的茅以升。

――清华大学校史馆副馆长,金富军

清华-康奈尔双学位金融MBA2017级 刘琦

《我的父亲茅以升》(节选)

为家乡造桥-拳拳赤子心

1905年端午节,9岁的茅以升因为突然的腹痛失了与小伙伴们到秦淮河畔看龙舟比赛的约。当天秦淮河的文德桥由于观众太多被挤塌,许多人直接掉落水中,还淹死了不少人。从此以后,一颗“桥”的种子在茅以升的心中萌发,他开始对桥生发出强烈的兴趣,并立下“为家乡造一座坚固的桥”的远大志向。

1911年7月,年仅15岁的茅以升被詹天佑的事迹所鼓舞,决定投考北京清华学堂留美预备生。但由于路途遥远,他遗憾地错过了清华考试的时间,最终报考了唐山矿路学堂,并成为其自建校以来最小的学生。

少年时期茅以升

1916年,茅以升从唐山矿路学堂毕业后如愿考上清华学校专科留美生。同年9月,刚满20岁的他被送到了大洋彼岸的康奈尔大学深造,一年后取得了硕士学位。

1933年3月,归国后担任了多年大学老师的茅以升接到杭州浙赣铁路局局长杜振远的电报,邀请他共同筹建钱塘江桥。这是茅以升梦寐以求的机会,但他发现,组织上只想让他负责造桥,而桥梁的设计却打算聘请美国桥梁专家华德尔。在经过半年的实地勘测和深思熟虑后,茅以升做出了“钱塘江桥设计书”。这份方案设计精巧周密,并且比华德尔的设计预算少了两百多万银元,最终得到了铁道部的批准应用。

茅以升(左一)与钱塘江大桥

在实际施工中,茅以升通过抵押“过桥费”筹措了建桥资金,用“射水法”解决了打桩的困难,通过技术改进破除了工地中“钱塘江造桥――办不到”的迷信;通过身体力行克服了抗战时的炮火恐吓……经历了重重坎坷之后,钱塘江大桥终于胜利落成。

1937年9月26日,钱塘江大桥落成通车当天,茅以升搭乘着火车过桥,内心汹涌澎湃。在火车上,他望着滔滔的江水,内心激动之情久久不能平复。

1937年9月,钱塘江大桥顺利实现铁路桥钢梁合龙

为祖国毁桥-忍痛成大义

钱塘江大桥通车之时,抗战烽火已席卷了整个中国,为阻止敌军进攻杭州,争取更多撤退的时间,1937年11月16日茅以升接到命令,必须马上炸毁大桥,绝不能让敌人过桥。

在造桥时茅以升有预想过最坏的结果,也在桥上预留了可放入炸药的空洞,考虑到江边的难民向后方转移等问题,茅以升决定:先放好炸药,引线接好雷管,继续让大桥通车;日寇到来时则立刻使雷管发火炸桥。

钱塘江大桥被炸毁

就这样,钱塘江大桥比他计划上多保留了37天,每天承载的过江人数在10万以上。12月23日下午5点,人们隐约看到日寇骑兵奔往桥头,茅以升当机立断下令开动爆炸器。在炸药轰隆的爆炸声下,这座宏伟的新桥断裂开来,迸发满江烟雾。

1937年12月23日晚, 41岁的茅以升辗转反侧,夜不能寐。钱塘江上,炸药爆破的声音伴着大桥的倒塌的轰然巨响,不断在他的耳边回荡。夜深人静下,愤懑难平的茅以升伏案写下八个大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

断桥后的茅以升曾挥泪写下这样一首诗:

别钱塘

钱塘江上大桥横,众志成城万马奔,

突破难关八十一,惊涛投险学唐僧。

“天堑茫茫连沃焦,秦皇何故不安桥。”

安桥岂是干戈事,同轨同文无浪潮。

斗地风云今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

“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

在而后的近十年中,茅以升一刻不忘他当日在断桥边复桥之誓。1946年春,他带着14箱珍贵的资料回到战后的杭州,与桥工处的同事们一同开始修复钱塘江大桥的工作。1953年,大桥的修复终于完全竣工通车,这座雄伟壮丽的桥梁,又一次屹立在祖国的东方。

修复后的钱塘江大桥

为后人授桥-桃李满天下

茅以升不仅是桥梁专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认为,一个好老师必须锐意创新,不断改进授课的方法。为此他特创了“学生考先生”的教学方式,每节课前10分钟他都会指定一名学生向他提出疑难问题,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茅以升秉着对教育的尊重和对学生的关爱,不断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改革,培养了许多桥梁工程人才,为学科延续做出了重大贡献。

晚年时期茅以升

新中国成立后,茅以升也渐步入晚年,不再有机会造桥的他开始致力于科普作品的创作。在工作闲暇之余摘录中国名著中含有“桥”字的语句文章,并予以评点勾画,历时数年著成《桥话》。全书共九册,列举了世界上著名的桥梁名称、位置、种类、历史等几十万字的详细信息,蔚然大观。

为家庭作桥――风雨一肩担

在忙碌的工作外,茅以升也是一个对家庭充满柔情的人。从1944幼子赴美留学开始,茅以升为提高儿子的英文水平,开始用英文与他通信,并将儿子每封信中的语法、拼写错误改正后寄回,作为儿子的英文作文练习。四年下来,这些信件积攒成一札厚厚的、遍布密密麻麻的注释的珍贵家书。

晚年时期茅以升

除了对孩子的厚重的父爱,茅以升对妻子同样一往情深。他将妻子一生写给他的信件,除因匆忙离开杭州而遗失的抗日战争以前的以外都一封不漏完好无损地保留着,一直到临终前才装订成册交给女儿保管,并取名《蕙君遗墨》。茅以升在妻子逝世后感慨:“在整理编订这本《遗墨》时,历年往事,涌上心头,恍同看了一场电影,在电影中看到蕙君和我的唱随之乐,也看到了我俩的哀乐一生,五十五年的离合悲欢,不堪回首!”

结语

晚年时期茅以升

影像测量系统

三次元影像仪

光学影像

OGP光学影像测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