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业环保风声渐起 车内空气质量环保标准或将出台
汽车业环保风声渐起 车内空气质量环保标准或将出台 更新时间:2010-2-26 0:24:11 “这味道靠谱吗?”――在汽车交易市场或者4S店,常会遇到消费者对车内空气质量表示担忧。在中国汽车业去年成功跨越千万辆大关,居民消费仍处上行态势的行业背景下,与消费者健康息息相关的车内空气质量备受关注。 2月24日,本报记者从环保部科技标准司一位负责人处了解到,《车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浓度要求》已经完成征求意见阶段,目前正在进行意见综合,接下来将有会审修改,但标准公布日期则未获透露。 车内空气有“风险”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助理张晓雄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出台车内空气质量环保标准是大势所趋。 由环保部组织的检测发现,车内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乙苯、甲醛、乙醛和丙烯醛在车内空气中的检出率高达98%。而这些物质对消费者健康会造成巨大威胁: 比如,苯是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已确认的人类致癌物,且苯中毒对人类的损害不可逆,接触损害停止以后,损害还可能进一步发展。 在车内检测到的物质中,甲醛则是毒性仅次于苯的污染物质。甲醛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形物质,是公认的变态反应源,也是潜在的强致突变物之一。 吸入低浓度的二甲苯会对眼睛、皮肤、粘膜产生刺激作用,损害呼吸系统,并产生轻微的中枢神经毒性,表现出头痛、眼花等症状。除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外,有时还会引起胃肠不适等症状。急性暴露浓度较高时,可能出现更强的神经系统伤害,表现为反应迟钝、身体平衡失调。 吸入乙苯则会出现头晕、咳嗽、呼吸困难、神志不清、腹痛、视力模糊、肌肉抽搐或肢体痉挛等症状,很快昏迷不醒,甚至死亡。 苯乙烯则对眼和上呼吸道粘膜有刺激和麻醉作用。 车内空气中存在的挥发性有机物有几百种,包括烃类、醛类、酮类物质等。 综观世界各国相关汽车产品的环保要求,基本涉及排放、油耗、有毒有害物质、报废回收和空调泄露等几个方面,其中车内空气质量是最受关注的部分。“因为其他几个方面都不会对消费者产生直接的健康影响,但车内空气的有害物则会被消费者直接吸入呼吸道。”长城汽车公司材料部部长杨红新告诉本报记者。 张晓雄表示,车内空气质量状况与车辆制造工艺和零部件种类有直接关系,影响较大的汽车仪表台板、门内饰板、地毯、顶棚、汽车线束、座椅总成等。 值得关注的是,一般情况下,车辆从制造完成到进入库存、运输,乘员舱都处于与外界环境隔绝的密闭状态,因此这段车辆储运的过程根本不足以充分释放和清除车内挥发性有机物。 而用户开始使用新车的时候,也是车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浓度最高的时期。虽然现在有各种声称能够消除车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但是其有效性往往难以验证。 难题如何破解 张晓雄和杨红新都认为,车内空气质量问题是车辆制造过程中产生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改进汽车、零部件、原材料等生产工艺,从零部件生产过程着手。零部件生产企业应根据汽车企业治理污染的要求,选择适当原材料,改进生产工艺。同时,汽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都应逐步建立和完善产品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释放性能的检测、监控体系。 “汽车生产企业应对车内各种污染物的来源进行定量分析,找到污染物的发生源,有针对性地采取替换、升级等技术措施。汽车生产企业应对车内污染治理承担第一责任。”张晓雄认为。 效果预期 《征求意见稿》认为,出台车内空气相关标准,将通过对车内空气质量的保障监督保护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同时也将对中国汽车内饰行业的发展起到规范作用。 一位业内人士则提醒,以目前的条件,完成一辆车的车内空气质量检测条件较为复杂,即便是标准实施了,也不可能每辆车都进行出厂前的检测,更何况,这只是一个推荐标准,而不是强制标准。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一些大型跨国车企早已建成自己的汽车环保标准体系,但具体规定有可能根据其合资公司所在市场的不同而指标不一。国内车企则有的认为标准极易达到,而有的则因从前对于环保要求较为漠视等原因,在这些方面缺少资金技术投入,水平参差不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