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徽不成镇”续写时代新篇
“无徽不成镇”续写时代新篇 更新时间:2010-3-9 0:09:31 “牛年岁末,我国首个产业转移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获批。虎年之初,借全国两会之东风,本报记者与来自安徽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深入探讨,畅想抒怀,并采访了决策界、企业界、学界数十位人士,从政策、规划、投资、市场等角度,为读者与投资者展现八百里皖江的基本面与发展前景。正如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三运所说:“安徽有了特殊的优势和机遇,使安徽发生了改变,这个变化是安徽人民梦寐以求的。我们要抓住机遇,同时要遵循规律、把握好规律。”
“无徽不成镇”续写时代新篇
20多年前,安徽无为农民李方义怀揣不到300元背井离乡,前往浙江萧山打工,从收鸭鹅毛干起,直到创办羽绒厂自己当上老板。现在,李方义却果断带回所有积蓄回乡创业。
“当地产业政策调整,劳动密集型企业外迁,仅土地价格就涨到每亩30万元。”李方义说。而在无为,当地政府为了鼓励返乡农民创业,每亩土地仅为几万元,加上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显然在家乡创业更有钱赚。为此,李方义2007年一次性投资4000万元在家乡创办了一家羽绒厂。如今,他的企业已经吸纳了数百名本地农民就业。
安徽发改委人士同时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随着合肥到蚌埠、南京到安庆、合肥到南京、合肥到武汉动车组或城际线的开通,以及两三年内新线路的陆续建成,可实现省内两个小时到上海,三个小时到北京。
而更让人振奋的是,今年1月作为首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也是安徽省首个国家级区域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获国务院批复。
沧海桑田 世纪轮回
作为明清两代最具影响力的商帮,徽商曾经在中国商界叱咤风云300余年。特别是在长江流域,徽商创造了“无徽不成镇”的商业奇迹,成为长三角兴起的重要力量,也为长三角的发展与辉煌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回首来时路,近20年来,安徽人也从未停止开发开放皖江的脚步。1990年,安徽省作出“抓住机遇、开发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带动全省”的重大决策。1995年和1996年,省委连续两年对皖江开发开放作出部署。进入新世纪后,安徽省着力推进皖江城市带发展,在开展招商选资、加强与长三角体制机制对接、创新区域合作机制、严格转移项目准入门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产业承接规模不断扩大,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在中西部地区处于前列。
2008年初,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时对安徽发展提出了明确定位和要求,“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过去的2009年,安徽省GDP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经济总量连续六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一跃成为中部地区经济领头羊。可以说,皖江城市带示范区的诞生,是新徽商孜孜不倦谋求发展的历史精神延续,更是新时代下区域经济融合的现实选择。
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由于紧邻长三角,主要城市都在长三角经济区的辐射半径内,因此,皖江城市带又被称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和第一站。
皖江城市带区位优势明显,是长三角向中西部产业转移和辐射的最佳区域,具有产业基础好、要素成本低、配套能力强等综合优势。城市带与长三角的交通网络实现对接,物流成本降低,城市带岸线还具有突出的资源要素比较优势,特别是巢湖、安庆、池州等地分别拥有数十公里的深水宜港岸线,具备发展重化工业的环境资源,而这些产业正是下一步承接转移的重点。从要素成本和配套看,皖江城市带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较低。全省常年外出务工人数超过1000万人,拥有大量熟练产业工人,劳动力平均成本只相当于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的一半或三分之二。城市带工业门类齐全,已经形成冶金、汽车及零部件、建材、家电、化工等产业集群。
一石多鸟 直指玄机
这样的环境,对各路客商的吸引力不言而喻。2010年元旦刚过,总部在厦门的三安光电与芜湖市签约总投资120亿元,将旗下超高亮度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和芯片业务转移到芜湖。公司总经理林科闯一语道破:“安徽往北往南往东往西很便利,我们下游企业在运输上要求便利,我觉得芜湖是最佳的选择。”
其实,较早大规模入驻安徽的当属联合利华。2002年,联合利华关闭其在上海的所有工厂,在合肥建立其全球四大生产基地之一,到2008年该基地累计总产值200亿元。2009年,皖江城市带共引进省外项目9464个,投资总额12000多亿,当年到位资金近2700多亿;引进境外投资项目114个,投资总额17.6亿美元,世界500强中去年又有将近10家在安徽落户。
而进一步思考,以上事例其实折射出产业转移的更深层背景。上世纪50年代,随着半导体、计算机的兴起,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产业转向日、德;70年代,日、德等国积极发展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和汽车,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新型工业化国家;80年代,微电子、新能源、新材料的兴起,美日欧集中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亚洲四小龙则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到中国和东南亚,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而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生命科学、IT技术、低碳经济的兴起,还将造就新一轮产业转移。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意义,不仅在于促进长三角工业化迫于生态环境和要素成本压力的工业化后期转型、推动中部崛起,从而国内区域协调发展,更不仅仅是推动安徽本省的发展。更具战略意义的是,促进资源配置、产业分工、基础设施建设、原材料供应和劳动力转移,激发内需,形成国内新一轮经济景气循环,促进我国内生型经济的成长,以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外向型经济推动模式面临的挑战。同时,通过促进长三角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以及中西部地区产业转型与升级,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增强经济持续发展的话语权和控制权。
若从民生层面看,如果能通过示范区的带动促进中部崛起,让“移民就业”逐渐转为“移业近民”,将对劳动力本地就业、改善人员流动带来的诸多问题起到重要作用。
“一轴双核两翼”:起飞准备中
与《规划》相配套,安徽今年2月出台皖江城市带建设总体要求,明确示范区建设时间表和路线图:2013年,示范区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要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超过55%;城镇居民收入超过28500元,农村人均收入接近1万元。工业化率提高到60%以上,形成8个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
而示范区“一轴双核两翼”的战略构思令人遐想。
作为主轴的六市沿江发展轴,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良好的岸线资源,形成现代化大工业和物流业的重要集聚区域。记者了解到,主轴着力发展三大产业组团:安庆组团重点承接发展轻纺、汽车零部件及船用设备、文化旅游等产业,建成全国重要的石化和轻纺产业基地;铜池枞产业组团重点承接发展有色冶炼及深加工、非金属材料、机械、旅游等产业,建成世界级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和旅游优选地。马芜巢产业组团重点承接发展汽车、钢铁、化工、建材、文化创意等产业,建成全国自主品牌汽车基地和精品钢基地。
合肥和芜湖作为“双核”,前者将重点承接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家电、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芜湖核重点承接发展汽车、新型材料、电子电器、现代服务业等,建成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中心和创新型城市。
滁州和宣城作为“两翼”,充分发挥滁州和宣城两市毗邻长三角、民营经济活跃、矿产和农产品丰富的优势,形成承接产业转移的前沿,把二者分别建成重要的盐化工和硅产业基地、机械制造和畜禽产品加工基地。
美好的规划下,省内对承接转移的劣势看得很清楚:各市之间缺乏协调联动机制;现代物流业发展薄弱,缺乏一体化服务供应商;经济外向度较低,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承接软环境仍有待提高。把这些短板发展为强板,是摆在安徽有关决策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
“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
离开金融体系的支持,大规模的资源配置及其优化无从谈起。而安徽省金融工作近年来的重要亮点,是使扩大信贷投放与优化投放结构相结合,逐步缓解最具活力、最带动就业的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2009年初,省内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提出了15条政策建议,并提出实施贷款风险补偿、担保风险补贴和奖励金融组织、体制、机制、产品及服务创新等22条支持措施,被称为“弱势群体金融服务的安徽模式”。2009年,全省小企业贷款余额增长40.8%,中小企业贷款增量占全部企业类贷款增量的70.2%。
2010年,安徽仍将大力推进金融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发展订单、保单、仓单等质押贷款,推广林权、商标权、知识产权、股权等抵押质押贷款,开展出口退税凭证质押贷款、跨境人民币结算、长三角区域企业异地付汇集中备案等试点。加强政府与银、信、证、保等金融机构合作,把间接与直接融资、政策性与商业金融、传统业务与金融创新有机结合,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发挥金融整体功能。
2009年安徽资本市场建设已取得不俗成绩。有3家公司完成IPO,6家上市公司完成再融资,融资总额163亿元,均创历史新高,在中部地区居首位。上市公司家数排名全国第九,中部地区第二;中小板上市家数全国排名第七,中部地区第一。目前安徽64家上市公司中,除了重组转型的*ST科苑外,没有一家ST。但问题同样存在: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合肥、芜湖、铜陵、马鞍山、巢湖几个城市,已备案的三十余家拟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合芜蚌地区,有5个市尚无备案的拟上市公司。而且,安徽上市公司与拟上市公司主要集中于传统产业,新商业模式及科技创新型企业相对较少。
皖江规划使得安徽会争取到更多的政策包括金融政策的支持,促进示范区内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示范区内现有上市公司做大做强。安徽证券监管部门提出,要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积极做好拟上市资源培育和上市工作;推进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再融资和整体上市;积极推进公司债市场加快发展;努力争取合肥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合芜蚌创新综合配套实验区等非上市股份制企业进入代办股权转让系统进行股份转让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