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企受制“天花板” 老板将财富移到海外
私企受制“天花板” 老板将财富移到海外 更新时间:2010-9-8 7:03:16 受制“天花板”和“弹簧门” 不少私企老板将财富移到海外 据新华社合肥9月7日电 民营企业经济效益与效率在所有制结构中持续保持领先格局,但民营企业在中国企业100强的数量持续下滑,2010中国企业500强民企销售收入总量不敌位列500强榜前三位的三家国企之和。这是近日在合肥举行的2010中国企业500强发布会暨大企业高峰论坛上传出的信息。 “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普遍面临一个发展天花板,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还在于对民营企业的不认同。”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李建明意味深长地说。 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的跟踪调查,中国企业500强前100位的名单中,民营企业数量在近几年持续下滑。在2008年到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民营企业的数量减少尤为明显。在2009年间,国有大企业的扩张速度明显大于民营大企业,而且,局部地区的确存在“国进民退”现象。这表现为: 第一,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国有大企业兼并重组行为远多于民企。2009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有154家企业实施了兼并收购行为,总共收购了909家企业。其中国企收购830家,占比高达91%以上;民企收购79家,占比近9%。平均国企收购数为6.9家,而民企平均只收购2.4家。 第二,局部地区的确存在“国进民退”现象。2009年我国大企业实施兼并收购最多的10家企业,全部是国有企业,包括3家央企和7家地方国企。其中,仅山西六大国有煤炭企业就收购了362家企业,中国企业500强占收购企业总数的40%。 “我们近年来的调查发现,民营企业在目前的发展中普遍面临一个槛,即做几百万元上千万元的规模容易,但要做到一百亿元的规模就非常少。”李建明说。 据了解,中国企业联合会曾在金融危机后专门对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做过调研,参与此项调研的李建明告诉记者,造成目前民营企业发展动力不足,出现萎缩的原因主要在于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 外部环境包括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法律、舆论环境还有所欠缺,这造成民营企业家对做实业的信心不足。特别是目前中国对民营企业的舆论指责较多,对民营企业家“为富不仁”的偏见较强,加之相关保护私产的法律法规不完善,造成民营企业家“安全感”不强,一些企业做到一定程度后,便将财富转移到海外,不愿意继续做下去了。 广东一家知名小家电生产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及周围的很多私企老板都获得了海外居留权,不少私企老板在赚了足够钱后都不愿意再做实业,而是转向做投资或者干脆离开中国。 “虽然我们企业还在继续做实业,投巨额资金进行战略转型,但做得非常艰苦。”这位负责人感叹,如今,民营企业在发展中普遍面临着“玻璃门”和“弹簧门”的现象。 “玻璃门”是指国家虽然对民营企业出台了很多方向性的支持政策,但在实际落实中,很多政策因为缺乏细化可操作性的办法,让企业感觉始终隔着一层玻璃,能看得到政策落实后的“美好前景”却进不去。“弹簧门”则是指在市场竞争中,民营企业在一些领域受到限制,与国有企业处于不平等的竞争位置,造成在竞争中想发展却被“弹出来”。 “当然民营企业自身也有原因。”李建明说,除了传统的财务风险、组织流程等问题,还可能存在家族治理和继承人的风险等问题。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