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盛基金:市场的“惯性”思考
长盛基金:市场的“惯性”思考 更新时间:2010-8-17 0:10:16 7月份,A股市场迎来了本年的最大涨幅,当月A股流通指数涨幅达到了12.71%。回顾今年市场各月表现,可以发现除了创业板指数在3月份创了本年最大涨幅外,其他主要指数的最大涨幅都出现在7月份。如果把创业板视为“非主流”的话,那么“主流”市场在下半年的第一个月就夺回了话语权。 此时,喜欢价值股的投资者以高姿态表示“估值回归表明市场又回归了理性”,然而看好新能源与创业板的投资者依然坚持:“估值回归在经济转型中只是阶段性,成长的东西还是会享受估值溢价”。 其实,价值投资者与趋势投资者的争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但是毕竟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在判断了股市的机构表现后,投资还是要为未来布局的,这就绕不开对宏观经济的思考。 宏观经济层面,上半年的数据从方向上让人担忧,但数值上还无大碍。比如经济的相对领先指标PMI,虽然一直在回落,但数值依然保持在50以上,其他大多数指标也是如此,掉头向下当依然身处高位。这意味着虽然政策刺激经济的效果正在逐步减弱,但经济依然行走在恢复的轨道上。反映到上市公司,就是中报业绩依然亮丽,尤其是机械、水泥、航空等行业,保持着高速的增长。 市场的惯性不容忽视,价值股一旦开始反弹,就有投资者会想到煤炭、钢铁、有色,毕竟,2006年以来的商品市场大牛市还是让大家无法忘怀。市场风格差异在今年上半年曾经达到最大,投资者之间的分歧也日益明显,相信随着分歧的加剧,2006年开始的周期股大涨大跌的现象将会逐步收窄。 市场是有惯性的,经济也是有惯性的。中国经济已经保持了近十年的两位数增长,央行副行长易纲称中国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虽然总量上的数据让人兴奋,但是从结构看仍然让人担忧。以房地产为中心的投资经济增长模式,在房价成为“过街老鼠”之时,再增长似乎只能依赖惯性;以高耗能、高污染为代价的“掠夺式”发展模式,在“碳排放”成为众矢之的的背景下,再增长似乎只能依赖惯性;以低技术含量和廉价为特征的出口增长模式, 在“中国制造”占世界贸易比重达到10%的临界点之时,继续增长似乎只能依赖惯性;以低劳动力成本换取微薄利润的企业盈利方式,在富士康的11连跳后,再增长似乎只能依赖惯性。 总之,传统经济模式走到了最后依靠惯性向前的阶段,这让我们联想起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日本。“列岛计划”没有使黄金时代得以维持,日本最终走上了发达国家消费依赖型的低增长发展模式,这到底是“收入倍增计划”的效果,还是汇率升值使然,难以做归因分析,或许是经济规律的必然作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