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用一支毛笔塑造紫禁城“视觉系统”2、科技考古揭开丰台货场大城砖之谜3、新地标|香港故宫打卡点一一抢先看
用一支毛笔塑造紫禁城“视觉系统”
7月14日,董正贺聊起她在故宫的往事。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董正贺模仿郭沫若字体题写的故宫石鼓馆牌匾。受访者供图
7月14日,董正贺在练字。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8月31日,故宫书画馆牌匾是董正贺所书。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董正贺用楷体书写故宫石鼓馆藏品上的石鼓文。受访者供图
董正贺手写的展览前言。受访者供图
■ 人物简介
董正贺,1951年生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故宫书画馆、石鼓馆、金银器馆、国家图书馆等匾额书写者。以欧体楷书名于世,兼习篆隶行草诸体及泰山《金刚经》,师从徐之谦,曾得康雍、刘炳森等先生指授。2020年8月19日,受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故宫需要什么样的字,从来没有标准,但董正贺必须直面这个问题,从她44年前接过前辈金禹民的担子那天起。
新中国成立之后,故宫一直有一个专门“写字的人”。那时还没有电脑,宫里从展览前言、文物说明,到新设展馆、业务部门的牌匾,乃至游客通知、指路牌,都需要人手写,有时用笔墨,有时用广告粉,有时用油漆。
在数十年里,董正贺则以欧楷为本,创造出端庄大气、有庙堂之气的书风,写在故宫的各个宫殿和角落,创造了故宫的一套“视觉系统”。
现在,故宫拥有了新的“视觉系统”:电脑字体。宫内的功能性文字,基本都被电脑打印代替。董正贺已经退休9年,第三代尚未有人接班,以后或许再也没有这样一个“写字的人”。
庙堂之气
董正贺30多岁的时候,很多人看到她的字,都以为是个老先生写的。
端庄、大气、法度森严,董正贺一直以此为追求。中央美术学院一位老师说她的字有“庙堂气”。
她的字风格大气硬朗,毫不拖泥带水。这种风格她摸索了至少10年。
1974年,故宫打算招几个去文物修理厂的工人,董正贺以知青身份通过了招工。由于字写得好,分配岗位的领导决定不让她去修文物,分去整理故宫的文件资料。
这份工作干完,董正贺又被安排到陈列部,专门整理故宫文物资料。这原本是大学生才能去的地方,初中生董正贺因为一手好字得到了机会。
1976年,故宫专事书法的金禹民先生患上重病,董正贺被调入美工组,接手他的职位。当时宫里需要用到字的地方全由人写,展览的前言一写就是半面墙,露天的游客告示风吹日晒,三四个月就要换一批,都由金先生来写。
25岁的董正贺有点忐忑,虽然一直对书法很自信,但看到金禹民写在故宫的那些字,她觉得自己差得太远。身边的故宫老专家们提点她,金的字是从赵孟頫那来的。她刻苦临了一年赵孟頫,发现自己竟然也能写成金的水平了。这时老专家又点拨了一下:没必要照着金的字来,你可以写得更好。
董正贺后来觉得,金先生的字飘逸,但少端庄,她揣摩了金字的秀美,又掺入欧楷的端庄,渐渐有了追求的方向。
董正贺的老朋友、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副会长胡琦认为,故宫给了董正贺得天得厚的优势,年纪轻轻就接触并且翻新、临摹很多故宫的牌匾,都是出自陆润庠、张百熙这些状元手笔,高雅书卷气“吃进”了心里。“她写欧楷,非常规范严谨,而且端庄华贵,可以说独具宫廷气质,一般人做不到。”
董正贺在故宫写的字,很大一部分是功能性的,需要让老百姓看得清楚,又感觉美观。但她作为专业书法家,追求远不止于此。
她以前常跟爱人画家杨刚讨论,书法能不能做到雅俗共赏。董正贺至今没有答案,努力做到的是,行家能看出背后的功力,普通人也会觉得美,觉得比电脑字好看。
老师傅们
董正贺的书法来自家学。祖父董玉琨是京城名医,精于书法,父亲董石良也是书法家,曾供职于荣宝斋,著名的“张一元”牌匾就出自他的手笔。
打小父亲就训练她写字,二年级那年暑假,她就把《玄秘塔碑》写得有模有样。她很早就从书法中获得了自信,也从不认为练字苦。
1969年去内蒙古的劳改农场插队后,董正贺离开了笔墨纸砚,书法功力用在给同学写家书的信封,或者帮农场出黑板报。但即使在这些日常的书写中,她也在琢磨怎么把字写好。
第一个指导她的老师是荣宝斋的书法家徐之谦,把她领上欧楷的道路。进了故宫以后,指导她的前辈们就多了。徐邦达、刘炳森、马子云诸先生都在书法上指点过她,文物专家如朱家溍、郑珉中、罗福颐等前辈,也教了她不少知识。
1977年,毛泽东逝世一周年,故宫里办了一个展览,董正贺第一次写了整篇展览前言。开幕后,她听到一个声音带着怒气斥责:“这前言是谁写的,写成这个样子?”同事说这位老先生是马子云。
父亲听到这事,大喜过望,说马子云是金石传拓泰斗,你应该去跟他请教。过了几天,董正贺带着几张字去了马子云的办公室。马子云捧出一本自己收藏的《史晨碑》,让她带回去看。“那可是价值连城的宝贝,别人摸一下的机会都没有,马先生就这样送给我看。”
徐邦达这样的书界泰斗,也主动过来指点她,让她把金石碑文放放,多写一些字帖,培养书卷气。刘九庵拿出价值堪比文物的清代笺纸让她写,去香港交流时作为故宫礼物送人。那时候年轻人太少,师傅们巴不得他们快点成长接班。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董正贺的特殊责任在上世纪70年代降临:简化字。这是书法界面临的一个时代转折。相比书法艺术领域,直接面向大众的书写改变最为急迫。刘炳森对她感慨:老弟(他一直这么称呼董正贺),这简化的事儿还是你来干比较好。
简化字书法连学习借鉴的字帖都没有,很多特殊的间架结构,让书法简直成为一次全新的创作。比如繁体的“階”,属于“怎么写都好看”;而简体的“阶”,用刘炳森的话说就是“三条腿”,头重脚轻。对这种简化字带来的特殊结构,董下了无数苦功,一个一个琢磨。
她是故宫里第一代写简体字书法的人,也可以说是开创者。“我觉得我尽力了,我不觉得谁写简化字还能比我好看。”自打进了故宫,这是为数不多让她感到自信的事儿。
电脑字进宫
从初出茅庐到获得认可,董正贺花了差不多十年。进宫将近十年后,有一次董正贺在绘画馆遇见马子云,他正带着一批客人参观,指着说明牌对客人说:看不出来吧,这是我们这一位女青年写的!
又过了近十年,正是功力精进的时候,时代突然变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电脑植字进了故宫。
“那应该是我觉得最得意的时候,突然有一天就说要换成电脑植字,通知我不用写了,一夜之间没活干了。”董正贺还记得那时震惊与失落交织的复杂心情,一种被时代抛弃的感觉涌上来。
故宫展厅的展柜原来都是楠木做的,换成了铝合金,抱柱上的宫殿说明牌也换成了金属材质。她觉得书法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一些信息,变成冷冰冰的铝合金,字也像冰一样。
有一天,一位展览部同事来请她写一个展览前言,董正贺纳闷儿,同事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因为这个展览没经费。“心里真是瓦凉瓦凉的,闹了半天,我写的还不如电脑贵,感觉自己特没用。”
而在宫墙之外,她的字逐渐升值。那些慕名找到办公室来求字的人,让她嗅到一丝市场的气息,不过在市场上她的字能值多少钱,她并不知道,也不关心。
胡琦觉得董正贺市场价值不断攀升是必然的。书画市场会受到一些艺术之外因素的影响,比如一些官员的书法作品在位时价格飙升,卸任后迅速贬值。但长久来看,那些真正的书法家始终会受到认可,并且身价越来越高。董正贺没有宣传自己而声誉日隆,正是因为她创作的是真正的艺术品,楷书严谨典雅,行楷流畅靓丽,草书豪放真率,不断创造新的风格。
没过多久,故宫的活儿渐渐又来找她了。新鲜感过去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故宫里还是手写的书法顺眼,电脑字“没味儿”。
电脑字进宫也让同事们对董的价值重新审视,原来以前那些写在墙上的字,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真正以书法家的身份看待她,而不仅是一个随叫随到写字的人。在她退休以后,这种毕恭毕敬更甚。
自始至终,她也不愿分心去琢磨市场。“我真太不在乎市场了。我觉得这张写得自己满意了,就到此为止了,至于给我多少钱,基本上不怎么想。”书法市场炒得火热,一些身价不菲的书法家在她看来名不副实,她觉得书法应该是大众的、普及的艺术,不是少数几个人拿来发财的。
“人书俱老”
工作上告别故宫以后,董正贺也希望在书法上一定程度“告别”故宫。作为有一定功能性的书法,在故宫的很多职务作品中,她无法张扬自己的风格。
她在模仿郭体写“石鼓馆”“书画馆”等牌匾时,翻遍了郭的字迹,有些字他根本没写过。她只能揣摩郭的风格想象,她称之为“做”,而不是“写”。
在故宫之外,她一直在尝试自己的风格。最近十年左右,她希望将故宫的需求与自己的作品分开,用两支笔写字。
董正贺工于欧体楷书,但欧楷不适合写大,大字显得弱。十几年前,她开始临写泰山摩崖石刻《金刚经》,经文最小也有约50厘米见方,字体独特,结构雄深。她将其融入欧楷中,用石经之重弥补欧楷之弱,形成独特的书风。
她学《金刚经》,也融入了新的笔法。胡琦说,隶书容易写得死板,愣头愣脑,董则加以变化,有时候加一点断连、牵丝,显出美感。“我评判书法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是要有来由,‘翰不虚动,下必有由’;另一把是符合时代要求,‘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董正贺的字古朴典雅有来由,也拥有活泼的个性,符合现代的审美。”
曾受她指导的东城区东四九条小学美术书法教师马煜认为,所谓“人书俱老”,董正贺如今越发老到,突出字的灵魂。
2019年年底,恭王府博物馆主办了一场董正贺书法展,名为“素履”。她挑选了几十幅近年来的个人作品,包含各种风格,也是她风格嬗变的呈现。“做这个展览的时候,我就放开了。”
与展览同时出版的《素履》画册受到业内欢迎,甚至要求加印。不少机构看到这本书,向她发出举办个人作品展的邀请。在画册的前言里,她自述:“因我所见历代真迹极多,主张临帖当然要从古代名家开始,也因见惯艺术史领域人物起伏消长,所以一直不愿出版作品。”因为这种想法,至今她还没有出过一本真正的选集,能够完整代表自己的艺术风格。
她为展览挑选的名字“素履”,典出《周易·履卦》中的“素履之往,独行愿也”。大概意思是:严格自我要求,按照心愿素位而行。她觉得,这颇符合她几十年的经历与心境。
传之后世
退休后,董正贺接了故宫与北京市教委合作的项目,为了在中小学开设书法课,让她给北京市中小学书法课老师做培训。
马煜回忆,董正贺每节课2小时几乎不坐,站在台上讲一会儿,就下去边走边看,在学生的纸上纠正,几乎给每个学生都能演示三四次。有些比较难的笔法,她甚至要给每个学生演示一遍。
她上课爱打比方。她说,字与字要有间隔,就像上了公交车,得有错让。说到字的重心不能太低,她的形容是:像人的裤腰带勒太低,大肚子挺了出来,不好看。
上课演示的书法,写得不好的就团一团扔掉,觉得尚可的,她就会提款盖章,送给学生。一期课程结束的时候,她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信封,里面的纸上写四个祝福的字,当做纪念。
对于真正热爱书法的人,她慷慨至极,不仅是墨宝,还有时间。怀柔区一位老师上完她的课程后迷上了书法,时不时给她寄来一沓最近的习作,两人还约好时间视频交流,董正贺对着屏幕给她讲解,有时提笔演示。她能看到对方的进步,觉得时间花得值。
每周一次,她还要进故宫,有些事等着她操刀。比如一些古画的复制,题款的文字需要临摹,年轻人用了很多方法都做得不像,她提笔20分钟就写完了,神形兼备。
董正贺退休后一直被故宫返聘,最近她又有了一份新任务。8月19日,李克强总理向新聘任的11位国务院参事和7位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颁发聘书,董正贺与国家图书馆原副馆长陈力、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等一起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李克强说,历任参事、馆员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传承、政府科学民主决策作出了积极贡献。
她并不认为自己之前做过多大贡献,也不认为在书法上做了多么了不起的事。想想大半辈子在故宫做的这些事,大多数会烟消云散,故宫里的文字大多还是被电脑字替代了。留得最久的,可能会是太和殿龙脊上的那个宝匣。
2007年太和殿大修接近完工时,依照传统,要往宝匣里加入这次修缮的《太和殿修缮工程纪事》,与200多年前康熙年间太和殿修建时的记录放在一起。这次是董正贺书写的。也许几百年后当太和殿第二次大修的时候,人们打开宝匣,能够想起这位很久以前在故宫写字的人。
想象那样的画面,董正贺认为,会是“一件好玩的事”。
新京报记者 倪伟
科技考古揭开丰台货场大城砖之谜
科技考古揭开丰台货场大城砖之谜
研究认定古砖产于山东临清 部分可见明代城砖铭文
拆卸下来的大城砖已获集中保管
课题组对大城砖进行元素检测 供图/中国古代青砖研究团队
今天是国际古迹遗址日。北京青年报记者近日从市文物局等多部门获悉,本报2020年6月12日报道的“丰台一货场精细化拆卸十万老城砖”一事又有了最新进展。这批“藏身”丰台区一座货场内的老城砖究竟出自何地?为何会流落至丰台区?砖文中包含了哪些历史信息?为破解诸多疑问,北京古建筑研究院(天津大学)中国古代青砖研究团队发挥自身科研优势,于近日完成了对丰台货场城砖的专题研究。
“大城砖”缘何
“漂流”至丰台区?
丰台火车站位于西三环路南段以西,地处明清时期京城外的西南郊,车站附近为何出现大量城砖?这还要从北京城墙的存废说起。据了解,拆除外城和内城的城墙是1959年3月决定的,这为城砖流落至丰台区埋下伏笔。
北青报记者2017年年初访丰台货场时,曾听当地老人回忆,上世纪60年代,时常看到驾驶卡车的工程兵,源源不断将大城砖运到刘家村,除了建造仓库,村民盖房也有用砖。
在市园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的支援下,北京古建筑研究院(天津大学)中国古代青砖研究团队,对这批城砖的来历进行了调查。据团队负责人张龙教授讲述,1965年7月1日,北京地铁正式开工建设。为方便施工、降低造价,拆除部分城墙以修建地铁。华北地铁工程局三类物资处,在丰台火车站南侧修建仓库储存地铁建设物资,修仓库用的部分建筑材料,正是修地铁时拆卸下来的城砖。1966年,库房修筑完工,成为铁道兵的直属仓库。后来仓库的归属权几经转移,最终归属于北京城建集团总公司材料公司。
515年文字砖
产自千里外的句容县
在1号库探坑内的城砖上,北青报记者曾看到“句容縣窑匠李□”字样的戳记,李字之后的铭文漫漶不清、无法辨识。据张峰亮透露,他们在实施拆卸过程中,发现将近20块文字砖。
张龙教授解释说,城砖上的文字被称为铭文或款识,是古代“物勒工名”实名职责制度下的产物,城砖铭文中包含了生产年代、烧砖官窑、窑户、工匠等信息。如果城砖出现质量问题,可以方便追责。课题组调查发现,有两块明代城砖的文字较为清晰完整。
第一块砖铭文为“嘉靖十四年春季窑户馬憲(xiàn)造”。该铭文以年号开头,显示此砖产自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其中“春季”字样为嘉靖朝砖文的特点。该铭文中未出现产地,根据相关资料记载,明代嘉靖朝之后,北京的城砖多在山东临清烧造。对比已发现的嘉靖朝临清砖铭文,推测此砖也产自山东临清。
第二块砖铭文为“正德丁卯年句容縣窑匠董貴四造”。此砖文以皇朝名开头,产自明正德丁卯年(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距今已有515年历史。和北青报记者看到那块文字砖,产地同为句容县。此铭文证明在北京城营建中早期,确有从江南调运城砖的情况。现在的句容市,系江苏省所辖县级市,距离北京1000多公里。
那么问题也随之而来,丰台货场大部分城砖并无戳记,又该如何确定其产地呢?
山东临清
是这批城砖的主产地
北京古建筑研究院(天津大学)中国古代青砖研究团队,近年来探索中国古代青砖材料的检测方法,为城砖溯源奠定了基础。团队通过检测城砖元素组成,对比其他产地城砖的元素组成,从而推断城砖产地。
课题组截取了部分城砖,以获得新鲜断面,使用“手持式荧光光谱分析仪”,对城砖断面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四种主要元素含量参考范围:硅在46%~53%,铝在11%~14%,铁在9%~13%,钙在13%~19%之间。
结合课题组前期检测的城砖元素,对比明确产自山东临清的城砖,丰台货场大部分城砖的主要元素比与之最为接近。由此可以推断,所检测的这批城砖大部分系产自山东临清。临清市现为山东省所辖县级市,距离北京400多公里。
张龙教授指出,以上检测结果进一步表明,明清时期皇家用砖产地,系京杭大运河与漳卫河交汇处的山东临清,印证了临清在明中期以后成为北京城砖烧造中心的事实。在临清至今仍流传这样的民谣:“临清的砖,北京的城,紫禁城上有临清。”
实验证明
这批城砖质量上乘
掌握城砖的历史渊源后,为验证这批城砖的品质,课题组对其体积密度、回弹值(硬度)、抗压强度等物理力学指标进行了检测。
检测城砖的回弹值,课题组采用测砖专用回弹仪。在完成回弹值检测后,课题组使用普通切割机和金相切割机在每块青砖样品中切割4cm×4cm×4cm的立方体试样,置于烘箱中烘干,用游标卡尺和电子天平分别测量其尺寸和重量,再用万能力学试验机对其抗压强度进行实验。通过检测得出数据,可以发现这批城砖的密度较大、硬度较高、物理力学性能较优异。
在丰台货场现存城砖和临清砖的显微照片中,可以看出二者均具有微观形貌致密、均匀、孔隙率小、孔隙形状较圆等特点,物理性能良好。张龙教授认为,以上结果证明,产自山东临清的北京城砖质量上乘,是经过严格挑选核验后所选用,无愧于临清砖“敲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茁实,不碱不蚀”的美誉。
“希望市民积极提供北京城砖的线索”
对话人:北京市文物局文物保护处(革命文物处)处长 李粮企
历时五年,从发现城砖、保护城砖,到研究城砖。保护行动始于文保志愿者,政府部门决策主导,发挥高校科研力量,让文保行动稳步深入,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同时,还最大限度保护了文保志愿者的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公众、媒体、政府、高校形成良性有序的互动。4·18国际古迹遗址日前夕,北青报记者采访到北京市文物局文物保护处(革命文物处)处长李粮企。
北青报:北京市文物局历时五年,统筹完成了丰台货场城砖的保护与研究。接下来,市文物局将如何利用这批城砖?
李粮企:按照之前的计划,我们已经完成这批城砖的保护和研究。参照专家意见,这批城砖出自北京城墙或城楼的可能性较大,今后仍将用于明清北京城墙的维修保护工程之中,但这类项目并不常有,只能先妥善保存好城砖,以备不时之需。
北青报:除了丰台货场这批城砖,市文物局是否发现其他大规模的城砖?
李粮企:早在1996年,北京修建明城墙遗址公园,市文物局就开展了“爱北京城,捐城墙砖”的活动,收到社会各界捐赠城砖40余万块。之后除在丰台货场发现城砖,在国家地震局沙河基地、北京地铁机车厂,又陆续发现相当规模的城砖,并已组织专家赴现场考察,市文物局将密切关注城砖所在单位的基建工程,适时开展保护和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国家地震局沙河基地,发现了更多数量的文字砖,其中很多砖体在码砌建筑物时砖款向外,让人一目了然,具有相当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北青报:民众若发现城砖线索应当如何处置?
李粮企:随着城砖的不断发现,我们的研究也将持续开展,同时也希望广大市民能够积极提供北京城砖的线索,助力北京城墙城砖的研究与保护。市民若发现城砖,可向发现地所在区的文物部门提供线索。例如通州区有一户市民,保存有上百块大城砖,希望无偿捐赠给文物部门,我们安排人力到其家中收集,这些城砖现在和丰台这批城砖保存在一起。去年,海淀区文物部门发现200多块城砖,经过市文物局协调,这批城砖移交给密云区用于长城修护。
10万块“大城砖”是怎样被发现的?
北京城建集团总公司材料公司(现为北京城建新材料有限公司),位于丰台火车站以南的刘家村,原先300多亩的场院内,分布着20多座大小库房。2017年,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会员范纪萍,在1、2、3、4、17、18号库的月台台帮,以及部分院墙上,发现不计其数的大块青砖,体量与资料中记载的明清时期北京城墙砖基本吻合。同年9月27日,当时的《法制晚报》以“老北京城墙砖 归隐丰台货场”为题,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上述报道引起市领导的关注,批示北京市文物局采取保护措施。2020年年初,随着丰台火车站改扩建工程的实施,项目单位计划拆除所有库房,大城砖再次面临“搬迁”。北京市文物局借此机遇,及时组织指导相关单位调查研究,拆卸保管老城砖的重任交由北京市园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完成。
通过试拆和下挖探坑,施工负责人、北京市园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峰亮判断,材料公司场院内的大城砖数量超过10万块,包括整砖、半块砖、残存1/3以上的砖块。此外,场院内的大城砖存在薄、厚两种规格:薄砖长48厘米、宽24厘米、厚10厘米;厚砖长48厘米、宽24 厘米、厚13厘米,重量将近25公斤。为避免城砖损坏,施工采取“精细化拆卸”,工人只能使用锤子、扁錾等手动工具。
2020年6月12日,《北京青年报》以“丰台一货场精细化拆卸十万老城砖”为题,对上述事件又进行了进一步的追踪报道。据了解,后来受到疫情因素影响,拆砖工程持续到2021年10月终于完工,10多万块大城砖按规格、完整度分类打包,现已集中保管。
何谓“大城砖”?在保护城砖过程中,市园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多称其为“大城砖”。据北青报记者了解,这样的俗称和北京城墙砖的大体量有关。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城墙砖长度基本在48厘米,而在北京的坛庙建筑中,甚至发现过52厘米长的青砖,其体量明显大于北京周边的城墙砖和长城城砖,放眼全国各地的古城,也很难找出更大体量的城砖。
来源:北京青年报
新地标|香港故宫打卡点一一抢先看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将于7月2日正式对公众开放,成为又一“香港新地标”!开幕展览由香港故宫与故宫博物院共同策展,将以轮换方式展示914件来自故宫博物院的珍贵文物,其中不少藏品是首次赴香港展出。香港故宫的设计和内部有什么讲究?究竟有哪些宝物?跟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来打卡!
视频加载中...
香港故宫楼高7层,共有9个展厅。香港故宫的设计是把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现代建筑的手法,以及香港城市景观配合起来建筑而成,最重要的是其布局参考了紫禁城中庭宫殿之间的关系和紫禁城的琉璃瓦,用现代铝的金属材料去展现琉璃瓦形态,制造出一种动态感,形成了香港故宫天花板的设计,是传统与现代的连接。
一号展厅
紫禁万象——建筑、典藏与文化传承
紫禁城建于北京中轴线上的地理位置,昭示了它在政治与文化上的中心地位。香港故宫一号展厅通过一百多件故宫典藏,介绍清代的紫禁城。
△一号展厅:大清受命之宝,乾隆皇帝钦定二十五宝之一,位列二十五宝之首。
△一号展厅:万国来朝图
△一号展厅:康熙皇帝夏季所穿的彩云金龙纹男单朝袍
三号展厅
凝土为器:故宫博物院珍藏陶瓷
“凝土为器:故宫博物院珍藏陶瓷”为香港首个大型故宫博物院陶瓷藏品展览,展期为一年或以上。169件展品均为各时代的精品,是中国陶瓷史的缩影。展品中有66件国家一级文物,占总数的近40%,弥足珍贵。其中包括北宋的“孩儿枕”“淡天青釉笔洗”,明代永乐年间的“青花龙穿花纹扁壶”,清代康熙年间的“折胭脂紫地珐琅彩折技莲纹瓶”,以及雍正年间的“各色釉菊花式盘”等珍贵文物。
△三号展厅:北宋“孩儿枕”
五号展厅
器惟求新——古代工艺对话当代设计
现代中文所用的“设计”一词虽于十九世纪末才为人广泛应用,但中国匠人构思及创作器物的传统已可上溯至数千年前。这些古代设计蕴含对创新的执着、对物料的实验精神,或是对用家体验的考虑,与当代设计思潮契合。这次展览精选故宫博物院一百余件工艺瑰宝,以设计、制作及使用三个角度解读中国传统工艺的艺术价值。展览还与香港的优秀设计师合作,展示传统工艺对当代设计理念和文化生活的影响。
△五号展厅:别具一格的“讲解”,等你来体验!
△五号展厅:乾隆款彩色玻璃螺旋纹撇口瓶
八号展厅
国之瑰宝:故宫博物院藏晋唐宋元书画
这个展厅汇聚了35件包括晋、唐、宋、元年间的书画经典名作,均为国家一级文物,如根据曹植所写《洛神赋》而创作的故事画、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北宋摹本),布局宏大,细节丰富,色彩浓丽而不失清雅。带有宋代画院气派的国家一级文物“江山秋色图卷”;国家一级文物“行书研山铭卷”;国家一级文物“宋赵佶楷书夏日诗帖”,等待大家来揭秘!
△八号展厅:《洛神赋图》(北宋摹本)
九号展厅
驰骋天下——马文化艺术
马一直是激发人们艺术创作灵感的源泉,魅力贯穿古今中外。该展厅精选111件故宫博物院藏马文化艺术珍品,有绘画、雕塑等,并展出13件来自法国巴黎卢浮宫以马为主题的世界艺术藏品,与故宫珍宝交相辉映,展现古今中外的文化交流。
正如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在接受总台记者采访时所说,香港故宫的愿景是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同时推动世界不同文明的对话,香港故宫将来的重点工作是对香港大众,尤其是年轻人提供一些平台,提高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并跟世界不同的博物馆合作,通过展览和研究合作,让中国文化连接世界观众,走向国际。
吴志华馆长还说,要将故宫融入生活,让故宫文物和故事走进老百姓的生活。香港故宫将会开展各种文创活动,让市民来感受,馆内在二楼和四楼都设有户外观景台,可以近距离欣赏维港海景,市民逛累了,不妨坐下来休息一下,再回来继续故宫之旅。(总台记者 朱丹 周伟琪 孙继文 黄耀祖)
扫描下图二维码看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