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浩
如果你不曾到过红旗渠,那你一定听说过“世界第八大奇迹”;如果你说出了很多称得上“第八大奇迹”的工程,那么人工天河--红旗渠一样配得上这份殊荣。而中建路桥林州迎宾大桥项目,正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红旗渠、去切身感受这项奇迹而修建,它张开怀抱,要做红旗渠的“引路者”。
中建路桥林州迎宾大桥新建项目是迎宾大道东延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740米,主桥长395米,宽30.5米,属独塔式无背索双索面斜拉桥,工艺先进、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类似桥梁在河南省属首例,其混凝土跨径在国内第一,桥塔使用3道横梁属国内首创。由于可参考资料少,施工难度大,林州迎宾大桥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未曾预料到的困难,但中建路桥林州迎宾大桥项目部,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迎难而上,一步步克服了遇到的每一个困难。
主塔施工初始方案为爬模施工,由于高度高,主塔形状特殊,导致分段过多,且安全隐患大,进度迟缓,经估算工期,不能按期完工。为保证在规定期限内顺利完工通车,主塔施工方案需要改进,怎样改进才能安全可靠并满足进度要求,大家一时没有了主意。因此项目工程曾一直不能顺利进行,中建路桥项目团队每个人吃饭睡觉都在想如何改进方案以加快工程进度,而且还要考虑安全环保等方面的因素。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集团公司的技术支持下,在项目团队的反复验算论证下,主塔施工方案由爬模施工改为翻模施工,搭设钢管支架以保证施工安全。钢管支架的搭设需要时间,但是可以和桥塔交叉施工,同时作业,这样既加快了主塔施工的进度,又提高了工作效率,解决了第一大难题!
主塔施工方法解决之后,紧跟着另一个棘手的问题拦住了施工步伐。主塔每节浇筑高度定为6.9米,属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浇筑时会产生超标的水化热,温度最高能达到100多度,很明显,能烧开水的温度不符合质量要求。建筑施工安全是根本,为此,林州项目各技术人员经过无数次试验,在众多大体积混凝土降温方法中选择了在浇筑前铺设冷却管的方法,反复测量入水口出水口的温度,降温效果达到最佳,施工进度和安全系数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并且积攒了大量的有效数据。又一个拦路虎得到了解决。
困难不可怕,可怕的是遇到困难就畏缩不前的恐惧和没有担当。林州迎宾大桥项目部是个年轻化的团队,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也正体现在这些怀揣梦想的年轻人身上。困难像狂风,强者是风中的帆,弱者是风中的沙;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困难像纸老虎,只要不被它吓倒,你就可以战胜它……大家互相鼓励,共同进退!
年轻人多,缺点也显而易见。自满、自负、自命不凡、遇事缺乏经验等毛病都出现在项目部年轻人身上,如果任其发展,不管不顾,终将闯下祸端。项目党支部书记李伟深知这一点,为此他经常跟年轻人们交流沟通,深入了解每个年轻人的心理波动,帮助解决每一位年轻人工作学习以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同时组织成立“青年突击队”“青年学习小组”等有助于团结和互帮互助的团体,让大家定期组织关于学习、运动、娱乐的活动。也正因为如此,项目部青年员工们才拥有了无限的活力和奋斗的动力,不骄不躁,踏踏实实做事,齐心协力为项目保驾护航!为红旗渠修建这座特殊桥梁,将是青年员工们未来人生中一笔重要的财富!为红旗渠奉献自己的力量,挥洒青春的汗水,也将是人生道路中的一道美丽风景!
中建路桥林州迎宾大桥的修建将彻底解决林长高速公路大峡谷收费站引线与省道安姚线、翟阳线三线相交造成的交通压力和安全隐患,有效推动国家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为“人工天河”--红旗渠引路。
站在即将建成的中建路桥林州迎宾大桥项目上眺望红旗渠,自豪感油然而生,用“雄鹰展翅”来形容这座桥梁再合适不过,但这只“雄鹰”不为在广阔的天空翱翔,它只想为来自四海八方的人们保驾护航!林州迎宾大桥项目部的任务,就是为这只“雄鹰”保驾护航!
在林州迎宾大桥即将建成的紧要关头,中建路桥四公司林州迎宾大桥项目团队会咬紧牙关,坚持不懈,更加团结,更加努力地去解决所有遇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