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百宝 奋斗百年|头盔闪耀“铁人精神”

新华社哈尔滨5月17日电 题:头盔闪耀“铁人精神”

新华社记者李建平

“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一曲豪迈的《我为祖国献石油》展现出我国石油工人为祖国、为人民拼搏、奉献的奋斗精神和崇高品格。

在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内,保存着一件国家一级文物——一顶铝盔。它是20世纪60年代石油工人王进喜上井工作时戴过的安全帽。

饱经沧桑却完好如初,布满斑痕仍坚不可摧,如今静静地陈列在展示柜中的银白色铝盔,在灯光映射下如铁人精神般,依然闪耀着熠熠光辉。

1923年10月生于甘肃玉门的王进喜,1950年通过玉门油矿招工考试,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1956年,王进喜加入中国共产党。两年后,他带队创造了月进尺5009米的全国钻井最高纪录,所在钻井队被誉为“钢铁钻井队”。

新中国成立初期,石油资源匮乏,工业基础薄弱。在北京出席“全国群英会”时,王进喜看到公共汽车上背着煤气包,倍感压力和责任。“国家都没有油用了,石油工人还有什么资格受表扬?”他说。

1960年,在党中央号召下,4万多名转业官兵、石油工人、科技工作者等,在中国东北打响了战天斗地的大庆石油会战。王进喜也率队奔赴莽莽荒原。

在那场气吞山河的石油会战中,王进喜和老一代石油工人正是戴着这样的铝盔,以“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困难也不怕”的豪迈气概,成功开发建设了世界级大油田。王进喜也赢得了“铁人”的称誉,成为工人楷模。

在那个物资有限、条件艰苦的岁月,“铁人”的安全帽还被当作饭碗、水盆,甚至被用于运水打井。

1960年4月,初到大庆的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在荒原上竖起了井架子,但由于水管线未接通,仍然不能开钻。为了抢抓时间,有人建议,到离井场一公里外的水泡子里去破冰取水。

大家找来了水桶、脸盆,甚至连铝盔都成了运水工具。附近的老乡和机关干部也闻讯赶来端水,很快形成了一条人工运水线。

从清晨到黑夜,他们连续干了20多个小时,硬是用脸盆、铝盔等简陋的盛水工具,把50多吨水“端”到井场的泥浆池中,保证了油井开钻。

长年累月高强度工作,严重透支了王进喜的健康。1970年4月,他在北京301医院被确诊为胃癌,同年11月15日,王进喜去世,终年47岁。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前的47级台阶,象征着“铁人”47年短暂却不平凡的人生。

“铁人”长眠,精神永存。

60多年来,几代大庆石油人传承、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通过苦干实干、自主创新,创造了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连续27年高产稳产、油气当量4000万吨以上持续稳产、累计产油20多亿吨的世界奇迹。新中国石油工业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

“这顶铝盔见证了当年石油人的豪情壮志和顽强拼搏精神,也激励着我们新一代石油人传承好铁人精神。”大庆油田“90后”工人吴楚婷说。

高档系统节能门窗

隔热门窗

高端门窗

铝合金门窗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