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地,水泥地,水和泥巴和一和就是水泥地……”在南马镇夏屠村村民的记忆里,这句顺口溜就是十年前夏屠村村貌的真实写照。10年前,夏屠村一穷二白,村集体负债100多万元,村里没有一寸水泥路,更没有路灯、自来水等基础设施,甚至在通往隔壁南湖村的主要道路两旁还露天放置着百来个粪缸,过路村民无不掩鼻匆匆而过。
穷则思变。改变源自于2008年。当年年底,村委会主任申屠忠良接任村党支部书记,从此书记主任一肩挑。上任后第一件事,申屠忠良就决定先拿露天粪缸开刀。“村里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粪缸,需要清理整顿的数量超过了100个,这种脏活累活没人干,我就带着全村20多名党员带头干。”申屠忠良说,“粪缸又臭又重,党员申屠红喜不怕脏累,冲在最前头,粪便溅了一身,回家换身衣服回来继续干……”历时一个多月,全村的粪缸终于清理一空。在夏屠村新农村建设之初,就是靠着党员干部发挥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让老百姓心服口服。在空出来的土地上,村里投资100多万元,造起了一栋综合楼,正式迈出了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步。
2011年,村里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了卫生院和警务室;2014年,投资240余万元建立了居家养老中心,投资300多万元对柽溪江河道进行清淤,对两岸河岸进行了改造加固;投资100多万元改造了将军湖公园;对全村道路改造硬化2万多平方米;提升全村绿化面积2万多平方米;完善村娱乐广场、村篮球场等配套设施……10年来,夏屠村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2000多万元,换来了全村的大变样。
搞新农村建设,离不开资金投入,村集体资金欠债累累,夏屠村如何破解这个难题?申屠忠良是个解题高手。夏屠自然村有农户380多户,人口1000余人,通过逐年的宅基地审批,解决了全村99%的农户的住房问题。“十年来,村里每年都争取到了土地指标给村民造房子,为了帮助村民建房,村里还通过整村授信帮助村民解决建房贷款问题,而每年的宅基地选位费是村里主要的集体经济来源,通过这一方式,村里筹集到了1000多万的建设资金,加上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个项目的财政补助,基本上解决了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申屠忠良说,一方面安居才能乐业,农户造了新房有了租金收入,每年增收数万元,钱袋子鼓了,邻里少了很多矛盾和纠纷,另一方面为了提升居住环境也会更愿意支持村里搞新农村建设,这也是良性循环。
除了生钱有道,在省钱方面,夏屠村也不遗余力。“举个例子,我们改造柽溪江河岸时,砌石头的市场报价是90块钱一平方,我们的工程只要75块钱一平方,光这一项就省了几十万元。”村干部申屠德明说,为什么人家肯做?一是因为我们村验收合格从不拖欠工程款,二是我们村的每个项目都是处在阳光下,公开招投标,公平公正公开。就是这样子靠着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夏屠村的硬件设施不断升级更新。
走进村里的居家养老中心,食堂、书画室、瑜伽室、阅览室、休息室一应俱全,村里50余名老人除了可以在这里吃到营养丰盛的一日两餐外,还可以免费学习瑜伽、书画,午间还能在休息室内睡上一小觉。“现在党的政策真是好,我每个月可以领到政府发的养老金180块钱,在食堂吃饭一顿1块钱,一个月也就60块钱。村里福利也好,中秋、重阳村里还会给我们发月饼之类的礼品。”老人申屠小扇向记者感慨如今的幸福生活。
因为村里拥军氛围浓厚,今年3月份,村里新建了退役军人活动中心,把村里的退役军人聚集在一起,聊聊家常,讲讲从军故事,提提对村里的意见和建议,在关爱退役军人的同时也发挥了他们的模范引领作用。此外,村里文化礼堂的改造方案已经出炉,等到改造完成,新的文化礼堂将成为集会议、红白喜事宴会、文化演出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礼堂,以进一步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
十年奋斗结出累累硕果,省级文明村、金华市五星基层党组织、金华市民主法治村、东阳市创业承诺先进村……在夏屠村的荣誉室里,几十块荣誉牌匾见证着村庄的历史变革。但金杯银杯始终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在人们心中,如今的夏屠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了令人艳羡的幸福村。
夏屠村拥军氛围浓厚,今年3月份,村里新建了退役军人活动中心。
听,那穿越历史的枪声
79岁的申屠广仁是夏屠村民,也是一名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得知记者进村采访,他早早地和88岁的申屠有江、91岁的申屠基美等人来到村综合楼。他们都是70年前觉明寺那场战斗的知情者、亲历者。
据中共东阳党史记载,1949年3月21日,东磐大队袭击驻守在夏屠村觉明寺的防军乡自卫队。敌一触即溃,俘4名,缴获步枪10余支和一些物资。
申屠广仁、申屠有江等人的回忆,佐证了这段史实。
枪声犹在耳边响
1949年,申屠广仁只有9岁。70年过去,他对发生在觉明寺的那段历史却记忆犹新。那一天,家离觉明寺不远的申屠广仁抬头往西望,看到和尚岭上一群人持枪往寺庙方向冲,随后就听到了一阵枪声。枪声停歇后,由于害怕,他不敢到寺里去看一看。后来听大人们说,才知道这是东磐大队与防军乡自卫队的一场交战。而当时18岁的申屠有江却近距离感受到了这场战斗。当时,申屠有江正在觉明寺的碾屋中,赶着一头牛,为乡自卫队碾米。听到枪声后,防军乡自卫队队员四下逃窜。有一名自卫队员还躲进了碾屋,东磐大队的战士们进来一看,看到碾屋里有两个人,一个满身粉尘,一个一尘不染,就把那名白白净净的自卫队员抓走了。
在申屠广仁的陪同下,记者来到坐落在村西山脚的觉明寺遗址。在一片稻田边,杂草覆盖着一口古井。除此之外,当年寺庙人山人海的盛景,只停留在村民的讲述中了。“解放前,觉明寺香火很旺,常年住着五六个和尚,内有祠堂、厅、大殿、观音殿、碾房等;每年八月十一,就要举行翻九楼、叠罗汉等活动,热闹非凡,邻近三村的都要赶来观看。”申屠广仁说,解放后,寺庙的一部分房子分给了30多户村民住。后来,寺庙冷落下去,不断拆除。到1966年,已被彻底拆完,后来还有人曾在这里办过养猪场。
70年巨变幸福了一代又一代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对申屠广仁而言,感受最深的就是“巨变”两字。
申屠广仁是家中老大,有8个兄弟姐妹,尽管父亲是出名的石匠,一家人的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年少时,总吃不饱。小学毕业后,他在家里帮母亲打草席。1958年,政府开办了农中。申屠广仁又得以上了两年农中,随后参加了半年的师范轮训班,毕业后分配到防军小学当老师。21岁那年,申屠广仁体检合格,光荣入伍。在部队里,他表现出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转业回村后,申屠广仁担任过近40年的村干部,如村支委、副书记、大队长、老协分会会长等职务。直到64岁那年,他才辞去村里的职务,与老伴一起去深圳儿子那里,帮忙照看孙辈。在深圳,一住就是十多年。
回首往事,申屠广仁感慨万千。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想当年,为了贴补家用,让弟弟妹妹们吃饱点穿暖点,他经常推着手推车,到20公里开外的徐宅、磐安一带砍柴卖,那时,又哪里想得到,后来会有自行车、摩托车、小轿车进入寻常百姓家。
从吃不饱穿不暖,到如今衣食无忧;从无论去哪都靠双脚走天下,到如今出行便利。申屠广仁说,自己每月可以领到3000元养老金,加上孩子给的零花钱,根本花不完。“现在的生活,很幸福;这一切巨大的变化,都得感谢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老人幸福了,年轻一代更幸福,一代比一代幸福。”
草席村晋升“淘宝村”
18日上午,记者在夏屠村村民申屠华康的工厂院子里看到,一大卡车的木板刚刚运送到,工人们装卸下来后直接送至车间加工牌匾。“淘宝上30%的店铺都是在我的厂里加工的,去年我升级了厂里的设备,产能有些过剩,所以现在我自己也经营了淘宝上的几个号子。”
申屠华康介绍说,他开始做牌匾的淘宝生意虽然只有三四年时间,但是这个品种比较偏门。大部分淘宝户都是一道道工序请人代加工,环节多、耗时长、成本高,他看准了这点就开了一家专门生产牌匾的工厂,淘宝上的销售一直比较好。
申屠华康经营的淘宝店铺在村里算是比较“另类”的。在阿里巴巴去年发布的电商数据中,我市有10个村入围“淘宝村”,其中一个就是南马夏屠村。据不完全统计,在村里在淘宝上从事仿古门窗生产、销售的有70多户。
夏屠村民申屠有成是艺老大仿古工艺厂的负责人,他说,2010年刚开始办厂时,通过淘宝承接订单,一个月也就一两单生意,每单业务也较小,这几年,线上交易比例逐年提升,至2018年,线上交易比例已达四成,不仅订单量大大增多,每单的业务额也多了。前年,外贸金融专业毕业的女儿回到村里,帮忙打理淘宝店,这让电商生意如虎添翼。
夏屠作为仿古门窗产业集聚区之一,近年来也吸引了不少“外来户”加盟。今年26岁的申屠军伟是南马镇双溪村人,大三时就开始做淘宝,销售仿古门窗,拿家乡厂家的货,赚点利差。第一年,交易额就做到了四五十万元。2017年,他到夏屠村租了600平方米的厂房,边生产边销售。目前,95%以上的产品都通过网络销售,光淘宝店铺,他就开了“东阳摇钱树木雕”“老木匠木雕”等8个。
从市区驱车到夏屠村我们足足开了50分钟。在这样一个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的乡村,淘宝也能这么发达,村党支部书记申屠忠良告诉记者,这与夏屠人活络的经商头脑有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这个村就是出名的“草席村”。穷则思变,交通不便、资源匮乏,村民们通过编织、销售草席来增加收入。最近这几年,几个大学生和“创二代”带头做淘宝生意后,村里的其他农户跟着效仿,有的先做淘宝后办厂。申屠忠良说,做仿古门窗的市场前景任然十分广阔,很多产品已经通过互联网漂洋过海到了日本、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