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30年代,祖父打了孔窑洞,算是给自己安了个“家”,前半截盘锅做厨房,窑洞里面盘炕睡觉。后来娶了奶奶,生下了三儿两女。叔伯和父亲从小就住窑洞长大。在我很少时候,父亲还能依稀记起儿时和伙伴在窑洞前的空地上追逐嬉闹的场景。后来,在父亲长到14岁,祖父又盖了三间土坯房。
随着土地承包到户,1980年分家后,父亲向大队申请给我们家划拨了新庄基。靠父亲在外面辛苦挣钱,母亲在生产队劳动修水利挣工分,全家人省吃俭用,我们家批了新院子盖了新房。为了省钱,盖房所用的十摞“胡基”是母亲一个人从土壕拉回来的,在亲戚的帮助下盖起了三间厦房,搬进了新家,父母亲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独门独院的“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日渐通过勤劳致富,过上了好日子。1998年,退休后的父亲用尽积蓄又盖了三间平房,翻新了门楼。如今,在我的老家(父亲的第二个家),是铝合金门窗,瓷砖贴墙,窗明几净,住房宽敞,在乡下还算气派。
1996年,我和妻子毕业分配在一家单位工作。单位给我俩安排了一间大的单人宿舍,既是我们的厨房,又是我们的卧室。终日烟雾缭绕,春秋天还好说,一到夏天,处在顶层的宿舍,被火球似的太阳烤上一整天,晚上像蒸笼一样,热得难以入睡。当时住办公楼顶层宿舍的大多是单身汉,我和妻子说句知心话,都要小心翼翼,生怕弄出响动让隔壁的同事们听到笑话。我们那层楼共住十户人家,共用一个水笼头和厕所,许多人公共卫生爱护意识差,时常有人将洗锅后的脏水、杂物倒进下水管道或厕所,经常造成下水管道和厕所堵塞不能使用;每逢夏天,厕所更是臭气熏天,整层楼道气味难闻。那个时候,我和妻子整日做住房梦,羡慕那些住上家属楼的人们,我梦想着什么时候能有我的书房该多好。
2006年,单位新建住宅楼,我欣喜若狂回家与父母商议。父亲给了我3万元,我又向姐姐借了些钱,加上我和妻子十年的积蓄,2007年,我和妻子花了13万,终于买下了一套两室一厅九十八平方米的住房,从此有了我们的“家”,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也圆了我的书房梦。我终于可以将我心爱的书籍,从纸箱里搬出来,摆到装修的书架上,供我随时阅读。住上家属楼后,父亲每次短暂的居住,总是不习惯坐着方便,每次都要跑到大街上去公厕上厕所。
自古以来,房子被看做家庭经济状况和身份的象征,许许多多的人含辛茹苦一辈子就是为了自己和儿孙们能住上好房,有个像样的家。
岁月在流逝,生活在变化。如今在老家全村人都将原来土坯结构的房屋,换成了全砖结构的房,有许多人家还盖起了二层楼房。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就我而言,感受最深的还是住房——“家”的变迁。一幢幢楼房从城乡拔地而起,从窑洞到楼房,见证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作者简介:
祁军平,系陕西省交通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协会员,迄今在《格言》《喜剧世界》《陕西农村报》《华商报》发表文学作品15万字,出版有作品集《梦在路上》。
征文合作单位:
中共泾阳县委组织部
汉中市西乡县审计局
西安市长安区郭杜街道河池寨村党支部村委会
陕西文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陕西老陕网商贸有限公司
平利县中皇山女娲茶业有限公司
渭南市中心医院
礼泉县永康颐养中心
新西部教育网
渭南农商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中共乾县县委宣传部
中共大荔县委宣传部
中共丹凤县委宣传部
中共蒲城县委宣传部
陕西省旅游协会
西安市长安区凤栖山人文纪念园有限责任公司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家乡巨变”征文启事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家乡巨变”征文集锦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满怀激情写家乡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