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济南匠人“复活”千年古船,他从下岗工“炼”成文物修复师2、太仓娄东街道修复加固10处石驳岸3、轰动一时的金坛红漆棺里究竟装的啥?官方通报来了
济南匠人“复活”千年古船,他从下岗工“炼”成文物修复师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雍坚 于梅君 通讯员 程锦 张呈柱记录整理
尚津济将自己修复过的古沉船,都做成了模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左庆摄
讲述人:尚津济尚津济,原济南化工厂职工,2000年下岗后转行文物修复。山东文物局文物修复师,山东博物馆协会文物保护专业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史研究学术委员会会员,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系专家顾问。近年来,参与并主持菏泽出土元代古沉船、天津出土明代张湾2号古沉船、河南息县商周独木舟、江苏太仓元代古船等数艘古船的修复工作。2014年,在中国宁波国际航海论坛发表论文《浅析弦切材与经切材在中国古船上的合理运用》,2016年,在“行舟致远扬帆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论坛发表论文《菏泽古船DNA信息提取与运用》。2019年,所撰写的菏泽元代古船和天津张湾2号明代古船信息与复原模型制作资料被收录《匠心问舟》一书。
6月初,天气炎热,在济南市起凤桥街4号院,69岁的古船修复匠人尚津济挥汗如雨,正在工作室里制作一条宋代古船模型。不足20平米的小屋堪称古船王国,只见屋顶悬着、桌上摆的、墙上挂的,是一艘艘形态各异的古船模。
只上到初中二年级的尚津济,原是济南一家国企的员工。2000年,由于企业改制,年届五十的他下岗自谋生路。凭着在老国企练就的工匠精神,他转行潜心从事文物修复工作。20年来,从下岗工到山东省文物修复师,尚津济是如何抓住机遇实现蝶变的?请听他的讲述。
国企改制成了下岗工
毛遂自荐到省博物馆
我原籍是天津,1951年在济南出生,我的名字叫尚津济,就是天津和济南的组合。我爷爷、姥爷都是天津大沽口港坞的手艺人,从小耳濡目染,我对船很感兴趣。小时候没什么玩具,我就经常自己拿着柴禾刻木船玩。
我在济南第十二中学上的初中。不过,上到初二,学业就中断了。20岁时,我进入济南化工厂机修车间工作。济南化工厂是个3000多人的大企业,身怀绝技的老工人很多,他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我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后来,我到厂办小学当了8年老师,再之后,一直在厂工会任职。
2000年前后,厂里改制,我下岗了。当时,49岁的我很迷茫,上有老下有小,靠什么谋生呢?上学时,我在济南军体学校航模班接受过严格训练,喜欢做船模。还曾义务为省党史陈列馆制作了中共一大时南湖游船的模型。这次下岗,我觉得可以靠做手工吃饭,就到省博物馆毛遂自荐,做些文物修补工作。
上手复制汉代古马车
拆解迁移梁山古沉船
进省博时间不长,机会来了。当时省里与日本和歌山市有个友好城市文化交流活动,需要双乳山汉墓的马车复制件,这个活儿交给了我,我完成得很好。后来,又参与了章丘洛庄汉墓出土汉代马车的修复,我感觉文物修复空间很大,可以当成事业来干。
2009年,省博要把所有文物从千佛山馆迁到经十路新馆,当时需要搬迁的最大器物就是梁山古船,这艘古船是梁山黑虎庙乡农民在踩藕时发现的。
搬家时,梁山古船只能拆解后再组装。当时我们制定了详细计划,费尽周折,终于把这条大船“搬”进了新馆。梁山古船拆解的过程,为我了解古人造船工艺提供了机会,隔舱板、外板、甲板、舱口……明白了这些主体结构,也为我后来修复古沉船做了铺垫。
多次参与古沉船保护修复
古人的造船智慧令人惊叹
2012年菏泽元代古沉船修复项目立项后,荆州文保中心承接了这个项目,他们辗转找到我,邀我加入。菏泽古沉船是目前在山东省内河流域发现的元代沉船中保存较好的一艘,从沉船中清理出瓷器、玉器、金器等127件套。其中一件龙纹元青花梅瓶,应是元代官窑,身价不菲。古船沉没时,部分构件会漂到其他船舱,发掘出来时,要一一还原。那时,天天挖空心思,想的都是古船上的部件应该在哪里,就像刻在了脑海里。
复原后的菏泽古船长20.5米、宽3.4米、深1.8米,而刚发掘出来时,只有船底板与右弦板保存相对完好,通过多次修复实验,才将左侧修复如初。2015年5月,菏泽元代古沉船保护修复项目通过验收,国家文物局验收组评价为“出土沉船保护修复的典范”。
这条船完工不久,我又参与了天津张湾2号古船修复项目、河南息县商周独木舟的保护修复。息县独木舟埋藏了3800年,木材脱水后成了一堆木渣,这条船修复了八个月,主要是把已碳化的木材重新加固……2019年我又受邀到江苏太仓修复元代古沉船,这是一艘体量很大的近海船,让修复者眼界大开。像“龙骨吊”,此前仅史料上有记载,这次终于看到了实物。
中国人造船有8000年以上历史。老祖宗的造船智慧令人惊叹,每条船都有隔舱板,相当于密封舱,万一其中一个船舱受撞击,水会流到最低的船舱内,不影响航行,还给修复破损争取了时间,但一些西洋船就没有这种设计。
此外,古船在船底设有龙骨,我们把船复原后,用激光从船尾打到船首,龙骨的中心线和激光线误差仅在毫米之间,让人叹为观止。
将修复的船做成船模
想把小清河古船都做一遍
古船修复完成后,我就想把它们做成模型,让更多人见识古人的造船智慧。我们一开始便制定了非常高的标准,那就是“仿真到极致”,制作出的船模无论是船体还是附件,都必须无限接近古沉船,尺寸精确到毫米。出土什么构件就做什么,不能凭空想象,一定要有实物和史料依据。
菏泽元代古沉船模型,是按1:10的比例复制的,长2085毫米,高1700毫米。除了船体、船帆,还包括渔网、铁锚、元青花龙纹梅瓶、长桌、水缸、四腿凳、鱼叉等物品。最小的构件比火柴棒还小。光复制一只船帆就用了一个月时间。元代古沉船用的船帆不是我们现在常见的布帆,而是竹篾帆,竹篾一环扣一环,要做到严丝合缝,制作很费工夫。
再比如,古船上渔网的网口上有30多个小青铜坠,我照原样缩微制作,每个只有食指指甲宽。就是这么个小部件,也经过了制模具、浇铸、整理、打孔、做旧5个步骤,做出弓形,再穿出针孔,穿在缩微的渔网上。而一艘船的制作需要成百上千个部件。
“从2007年到现在,从3800年前商周时期的独木舟,到元明清各时期的运河船,凡我修过的古船,都做过模型,被省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收藏。2017年10月,我和同事制作的船模,参加中国航海博物馆第一届中式木帆船模型展评赛,获得专业三等奖与最佳网络人气奖。2017年,山东省文物局授予我文物修复师的称号。
“我个人最知足的,就是在国际论坛两次发表论文,把我接触到的古代造船剖板平木、钉连密封工艺等都分享出来,不这样做,我觉得对不住古代造船工匠。
“如今,我正在研究小清河历史上的船。小清河的对槽船是天津海河对槽船演变的。我要争取把小清河主要型制的古船缩比模型都做一遍,以保存小清河历史的记忆。”尚津济说。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太仓娄东街道修复加固10处石驳岸
石驳岸是河道行洪排涝的安全线,也是改善整体河道环境的重要基础。今年以来,太仓市娄东街道为确保河道安全,改善水环境,提高防汛排涝能力,积极组织修复辖区内坍塌、滑移的石驳岸,切实消除安全隐患。
据统计,娄东街道今年共计划完成石驳岸修复10处,总长度约253米,现已完成东城河(向阳路-县府街)、大半泾河(城北河-弇山路)、庙龙泾(常胜路-四通路)等9处石驳岸修复工程,剩余北中心河(八佰泾-太仓大道)段正在修复中。其中,北中心河(八佰泾-太仓大道)挡墙维修工程共8米,主要坍塌原因为年久失修和汛期雨水冲刷,在前期方案讨论中,娄东街道项目办充分考虑河道引排水需求以及原有挡墙现状,设计在原挡墙底板外设置8米高分子聚合物板桩加固,采用振动打桩形式进行密打,设计使用年限30年,保证挡墙修复后的牢固度。
石驳岸的建设要严格把握质量关,娄东街道项目办在施工过程中,聚焦源头把控,强化过程管控,要求各参建单位层层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制,严格控制关键环节,努力打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精品工程。据了解,娄东街道项目办将做好驳岸旁绿化恢复和绿化增设工作,为还原河道整洁岸线、美化提升河道整体环境、实现水清岸绿的生态画卷打下坚实基础。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毕荣
校对 李海慧
轰动一时的金坛红漆棺里究竟装的啥?官方通报来了
2018 年12月14日,
常州市金坛区指前镇唐陵村
在污水改造施工过程中发现砖室墓三座,
其中 2 号墓中的红色漆棺
因保存完好且颜色鲜艳如新,
令众人惊讶,
当时在网络上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12 月 25 日,常州博物馆针对金坛唐陵村古代墓葬发掘进行了第一次情况通报,主要介绍了 1 号墓和 3 号墓出土的文物情况。为保存珍贵文物,2 号墓红色漆棺被整体打包吊回常州博物馆进行室内清理保护。
珍贵文物↓↓↓
2 号墓出土的竹篦篦梁上有墨书 " 裴家造 " 的字样。
出土文物
三个多月后,3 月 13 日上午,常州博物馆举行常州金坛唐陵村古代墓葬第二次情况通报,主要介绍了 2 号墓实验室考古工作、出土文物、墓葬人骨鉴定、墓葬年代等相关情况。
棺木里取出近500升积液
据常州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彭辉介绍,唐陵村 2 号墓实验室考古工作,是常州博物馆新馆建成以来的首次实验室考古工作。常州市文物局、常州博物馆领导高度重视,制订了详细的清理保护预案,设立了高效专业的工作团队,并邀请来自南京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多位著名考古学家、文物保护专家亲临现场,共同参与 2 号墓的开棺和出土文物的保护工作。
专家现场分析X光片
此次实验室考古充分采用了现代科技考古的手段。在开棺前,工作人员首先对漆棺进行 X 光探伤扫描,从而确定棺木结构和棺内文物的埋葬情况。经过 8 个小时的 X 光探测,专家们发现棺内有四分之三的部分都充满了棺液,于是第二步工作便是漆棺排液。
棺液导出
“" 可是导棺液这事说着容易做着难,首先你得选择在哪里开孔?总不能掀开盖子一瓢一瓢舀出来吧!" 彭辉说,最终大家决定把棺身架高,在棺底钻两个小洞,用管子把水引到外面的空桶里,每个桶上再标注时间、编号等,以备日后查取。光是放积液就放了16小时,放出来近500升。”
早在探伤完成后,专家和博物馆工作人员就一直在研究开棺方案。" 这个漆棺本身就是一件文物,如何既能保证漆棺本身的完整性,又能保证棺内文物的安全取出?" 为了将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考虑进去,确保开棺一切顺利,专家和工作人员做了好几轮开棺方案,最终采取了棺底侧方开启的方案,还特别为棺木量身定制了一套钢制起吊框架。
沿棺底缝隙打入第一根木楔
棺内消毒除菌
注射药物加固漆面
棺体外侧包裹石膏绷带
开棺后,在清理棺内文物的同时,专家们也展开了对漆棺的保护工作,除了采用药物注射对漆棺表面漆层进行加固外,专家们还采用内部充填、外部贴纸、石膏包裹保护的办法,对漆棺进行全面封护处理。
目前,漆棺已妥善存放于常州博物馆库房内,待其完成自然脱水后,将继续下一步的保护修复工作。自然干燥预计需要一年时间。
发现首例带有墨书文字的古代竹篦
据介绍,唐陵村 2 号墓葬的红色棺木内有一具女性尸骨,死亡年龄在 51~60 岁之间。此外,还出土了木梳 2 柄,包银背木梳 1 柄,竹篦 1 柄,龙泉窑瓷盏 2 件,银耳挖 1 根,银簪 2 件,银耳环 2 枚,木筷 1 对,木锥 1 根,其他竹木构件若干,在棺口四角位置各镶嵌半个铜钱,共 4 枚。另外在 2 号墓葬前侧的砖砌壁龛内还出土了木片 8 件,推测为某种木制家具的构件。2 号墓合计出土文物 23 件。
综合已发掘出土的 1、3 号墓葬,唐陵村墓葬共出土各类文物 49 件,其中瓷器 4 件,金银器 15 件,木梳 5 柄,竹篦 2 柄,铅锡明器 9 件,其他各类竹木器 9 件,铜钱 5 枚。
值得一提的是,2 号墓出土的竹篦篦梁上有墨书 " 裴家造 " 的字样,这是常州地区经考古发现的第一例带有墨书文字的古代竹篦。此次唐陵村墓葬中共出土木梳 5 柄,竹篦两柄,对研究常州地区梳篦历史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墓葬年代定为元代,
为研究元代常州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针对唐陵村古代墓葬出土的三具人骨,常州博物馆邀请了南京博物院体质人类学专家对其进行了初步鉴定。鉴定结果显示:唐陵村 1 号墓葬,死者为男性,死亡年龄在 35~39 岁之间;唐陵村 2 号墓葬,死者为女性,死亡年龄在 51~60 岁之间;唐陵村 3 号墓葬,死者为女性,死亡年龄在 27~28 岁左右。
至于墓葬年代的断定,彭辉表示,唐陵村墓葬除 3 号墓出土明确纪年文字的元代 " 至大通宝 " 铜钱外,2 号墓出土铜钱锈蚀严重,钱文不明。三座墓葬没有出土其他纪年文物。1、2 号墓内出土的龙泉窑梅花纹青瓷盏与近年发现的江苏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内出土的梅花纹青瓷盏高度相似,其造型特征符合元代龙泉窑瓷器特点。综上所述,根据考古学断代原则,唐陵村墓葬年代定为元代。
据介绍,江南地区出土元代墓葬数量极少,本次常州地区集中发掘出土三座具有明确时代特征的元代墓葬实属难得,特别是一批特点鲜明的文物为研究这一时期经济、文化、手工业方面发展水平都提供了重要佐证,是研究元代常州历史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此外,2 号墓出土漆棺体量庞大,造型规整,外髹朱漆色泽鲜艳,光亮如新,体现了元代 " 元漆尚红 " 的时代风貌,历经 700 余年仍保存完好,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工艺价值,为研究这一时期漆木器工艺提供了十分珍贵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