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合金门窗中柱是怎样与框结合

文章目录:

1、「解剖学堂」纵隔解剖 + 纵隔疾病X线诊断要点2、龙说夜郎丨明十八先生墓前石坊,门楼式与冲天式一览而尽3、变截面钢筋怎样计算

「解剖学堂」纵隔解剖 + 纵隔疾病X线诊断要点

来源:庖丁解剖学

四分法:以胸骨角平面为界,将纵隔分为上、下纵隔。下纵隔又以心包的前、后面为界分为三部:心包前面与胸骨之间为前纵隔;心包及大血管所占据的区域为中纵隔;心包后面与脊柱之间为后纵隔。

↓ 上纵隔结构(上方为背侧)

弥漫性纵隔增宽常见病因有哪些?

大体分为以下几类:

①血管;②外伤;③肿瘤;

④炎症;⑤脂肪过多症;⑥其它。

(1)外伤后急性纵隔增宽,而且主动脉弓或降主动脉的清晰度消失,应怀疑主动脉横断。

(2)动脉硬化性主动脉迂曲在老年很常见。主动脉大小和清晰度的改变应想到有夹层。CT增强、MRI或主动脉造影可确诊。

(3)主动脉和大血管的迂曲可掩盖纵隔肿块。

(4)侵犯纵隔淋巴结的肿瘤可使纵隔弥漫性增宽。

(5)细菌性和肉芽肿感染、食管穿孔和胸腔外脓肿的扩散可导致纵隔炎。

(6)脂肪过多症是纵隔增宽的一个良性原因。

纵隔肿瘤的常见临床症状有哪些?应如何进行X线分析?

纵隔肿瘤包括原发性肿瘤和转移性肿瘤。

转移性肿瘤较为常见,并多为纵隔淋巴结转移,而血行转移非常少见。

原发性纵隔肿瘤种类很多。

前纵隔:胸骨后甲状腺、胸腺瘤和畸胎瘤;中纵隔:淋巴瘤、支气管囊肿和心包囊肿;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

纵隔肿瘤常见的症状有:

①气管压迫症状,如干咳和气促;

②食管压迫症状,如吞咽困难;

③上腔静脉压迫征象,如面部、颈部和上胸部浮肿和颈静脉怒张;

④神经压迫症状,如膈肌麻痹、声音嘶哑、肋间神经痛和交感神经受压征象;

⑤胸骨后的不适和隐痛。

X线检查和分析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肿瘤的位置;

②肿瘤的形态;

③肿瘤的轮廓;

④肿瘤的密度;

⑤肿瘤与周围器官的关系。

纵隔肿块与肺内肿块如何鉴别?

(1)透视下:肺内肿块随呼吸上下移动,以下肺野尤为明显。纵隔肿瘤则无此征。

(2)多轴位透视如发现肿块内缘与纵隔边缘之间有透亮区,表明肿块在肺内。纵隔肿块始终与纵隔不能分开。

(3)选择肿块突向肺野最显著的位置摄片。纵隔肿块的最大上下径在纵隔内,基底部较宽。肿块外缘与纵隔的夹角呈钝角,可见胸膜反折线。肺内肿块最大上下径在肺内,基底部较窄与纵隔的夹角呈锐角。

(4)纵隔肿块常伴有食管或气管压迫征象,或有骨质改变。而肺内肿块则无。

(5)肺内肿块与纵隔肿块粘连多见于肺癌。

(6)按一般规律正位在肺野内带的病变,而侧位贴近前胸壁或后胸壁,不按肺段分布,应考虑到纵隔肿瘤。

纵隔肿瘤与主动脉瘤如何鉴别?

(1)主动脉瘤在任何角度观察皆不能与主动脉分开。纵隔肿块在某一角度观察,往往可与主动脉分开。

(2)纵隔肿瘤紧贴于主动脉上者,优质过度曝光片或高KV片见肿瘤区主动脉边缘。主动脉瘤可见主动脉局部向外膨出,不能见到正常主动脉边缘。

(3)扩张性搏动是主动脉瘤的特征。纵隔肿瘤显示传导性搏动。

(4)梅毒性主动脉瘤常合并主动脉炎,显示升主动脉扩张,往往伴有钙化,可并发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征象。

(5)升部和弓前部主动脉瘤的瘤体常不如纵隔肿瘤贴近前胸壁。弓降部和降主动脉瘤可显示多个胸椎前缘受压征象。

(6)无名动脉瘤与胸内甲状腺比较,前者仅压迫气管向左移动,示扩张性搏动,但无随吞咽动作上移征象。

常见的前纵隔肿块有哪些?如何分析前纵隔肿块?

(1)前纵隔由上至下最常见的肿块有:

①甲状腺病变;

②胸腺病变;

③畸胎瘤;

④心包囊肿、心包脂肪垫及脂肪瘤。

(2)位于前纵隔内胸廓入口处的病变,在成人强烈提示为甲状腺病变,在儿童为囊状水瘤。此外,在成人必须考虑到淋巴瘤和转移性淋巴结增大。

(3)前纵隔肿块必须与升主动脉扩张相鉴别。

(4)胸腺瘤常发生于40岁以后。胸腺瘤与胸骨的关系密切。恶性胸腺瘤向邻近扩散,但从不侵犯胸腔以外。

(5)发现牙齿和骨骼可诊断为畸胎类肿瘤,但与盆腔内皮样囊肿相比罕见。

(6)边缘性钙化提示为囊肿。

(7)淋巴瘤通常在侧位片上表现为界限不清的肿块,可能与它易于经纵隔播散浸润有关。

(8)播散征象是怀疑恶性的唯一可靠征象。

(9)右心膈角肿块见于心包脂肪垫、脂肪瘤、心包囊肿、胸骨旁裂孔疝、其它前纵隔肿瘤、肺肿块、横膈病变等。

(10)纵隔囊性病变,尤其前纵隔皮样囊肿可破入胸膜腔,出现胸腔积液等表现(临床起病急骤)。

中纵隔肿块常见的原因有哪些?

①肿瘤性淋巴结增大:转移性最常见,还有淋巴瘤、白血病等;

②炎症性淋巴结增大:如结核、霉菌病、结节病、病毒性肺炎(特别是麻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百日咳肺炎、药物反应、结缔组织疾病、细菌性肺脓肿;

③尘肺引起的淋巴结增大;

④支气管源囊肿及食管囊肿;

⑤原发性肿瘤如气管癌、肺癌、食管肿瘤;

⑥血管病变:如动脉瘤、静脉扩张;

⑦巨大裂孔疝、食管憩室、食管扩张及其它纵隔肿瘤。

如何分析中纵隔肿块?

(1)淋巴结增大是中纵隔肿块最常见的病因。

(2)由支气管肺癌所致的中纵隔肿块是区域淋巴结的转移。

(3)中纵隔淋巴结增大合并肺叶实变,在儿童是原发性肺结核的典型X线表现。

(4)淋巴结钙化一般提示为陈旧性炎性疾患如结核、组织胞浆菌病、矽肺或罕见的结节病。淋巴瘤放疗后有时可钙化,还有纵隔淋巴结成骨性转移的个别报告。

(5)主动脉瘤常位于中纵隔。必要时需行CT增强扫描等检查。

(6)气管癌是中纵隔肿块罕见的病因,且易于漏诊。患者有喘息病史时应该想到该病可能。

(7)支气管源性囊肿最常表现为一光滑、均匀的中纵隔肿块,常发生于无症状的年轻患者。

(8)食管囊肿与支气管源性囊肿均起源于原始前肠,且组织学表现类同。

如何分析肺门肿块?

(1)按原因分类为淋巴结增大、血管增粗及支气管肺癌。投影于肺门上的其它部位的肿块不能列入其内。

(2)肺门肿块最常见的X线表现是肺门密度增加。

(3)肺动脉扩大弥漫光滑和周围血管突然变细。肺门淋巴结增大则呈凹凸不平的结节状。

(4)肺门增大的绝大部分患者是肺门淋巴结增大。肺门淋巴结增大经常伴有中纵隔淋巴结增大。单侧肺门淋巴结增大的最常见的原因是原发性肺癌、转移、淋巴瘤和感染(包括结核和真菌感染等)。

(5)双侧对称性肺门淋巴结增大的最常见原因是结节病。然而转移性疾病和淋巴瘤及白血病亦可有类似表现,应注意排除。

如何分析后纵隔肿块?

(1)后纵隔肿块的常见病因有肿瘤、囊肿、淋巴结增大、炎症、血管病变、外伤、发育性病变、某些腹部疾病、膈疝、贫血髓外造血等所致。最常见原因是神经源性肿瘤。

(2)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大部分发生于成年人并且是良性的,在儿童少见。不满1岁患儿的后纵隔肿块几乎可肯定是神经母细胞瘤,10岁以后罕见。而神经节母细胞瘤通常发生于1~10岁。

(3)神经源性肿瘤尤其是神经鞘瘤因含脂质而密度可低于肌肉,并可发生坏死囊变而致密度不均,甚至可呈厚壁(或厚薄不均)囊肿样表现,偶有钙化;神经纤维瘤多密度均匀。神经源性肿瘤良性者边缘光滑;恶性者边缘毛糙,周围有浸润表现。

(4)肿块内遍布钙化则提示为实性肿块,但不能鉴别良、恶性。动脉瘤和囊肿可见边缘薄层钙化。

(5)良性神经源性肿瘤表现为单根肋骨的侵蚀和边缘硬化;而恶性者表现为单根或多根肋骨的、边缘无硬化的溶骨性破坏或椎体及附件破坏。椎间孔扩大提示为神经源性肿瘤。

(6)半椎体、蝶形椎等畸形,加上后纵隔囊性肿块可诊断为神经肠源性囊肿。胸内脑脊膜膨出,其椎旁水样密度肿块与椎管直接相连有助于鉴别。

(7)椎旁脓肿以及椎间盘破坏是典型的结核病,骨质破坏位于前中柱甚有特点。但亦可没有或仅有轻微骨骼异常。

(8)贫血患者脊椎旁(骨膜有潜在造血功能)有多个半圆形、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无钙化、囊变及坏死,呈均匀轻中度强化者,应诊断为髓外造血组织增生。

【版权声明】本平台属公益学习平台,转载系出于传递更多学习信息之目的,且已标明作者和出处,如不希望被传播的老师可与我们联系删除

更多影像内容请下载放射沙龙APP,免费读片线上交流学习

龙说夜郎丨明十八先生墓前石坊,门楼式与冲天式一览而尽

来源:【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新闻】

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关于安龙历史,民国十年(1921)刊刻出版的《南笼续志》,是李其昌乾隆《南笼府志》、张锳咸丰《兴义府志》以及余厚墉光绪《兴义府志续编》的延续,主修者洪寅,字均亮,安徽宣城泾县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任陕西延长知县,受时任巡抚曹鸿勋赏识,主办开采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而闻名。民国五年(1916)任南笼知事(安龙县长)。洪寅也是张之洞的“迷弟”,履职期间,重修少年张之洞读书之地“天香阁”。《南笼续志》编纂宋绍锡有题跋:“前清相国张文襄公之洞,幼随其父春潭公(张锳)来守是郡,尝读书于此,迄今六十八年矣。邑洪君均亮,追念往昔就商予,特新建此楼以记其事。惟锡(宋绍锡)也侍公有年,受恩最重,登斯楼其能无慨乎。”

早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张锳就在兴义府试院东北侧,修建了“十八先生祠”,只是存续时间并不长,很快就毁于咸同起义。光绪九年(1883),兴义知府余云焕、安义镇总兵何雄辉重修十八先生墓,并在天榜山脚重修祠堂,留下《重修十八先生祠作》一文和一方“十八先生成仁处”石刻。光绪三十一年(1905),兴义知府李祖章见十八先生墓后“余地尚宽”,将墓祠重建“并存一处”。民国五年(1916),洪寅任南笼知事,为“以壮观瞻”,又在明十八先生墓前建石坊一座,同时还购置“法桶(今五福街道法统村)”祭田一块,年收租谷六石,作为十八先生墓祠岁修之用。

石坊紧挨十八先生墓冢正南一米左右,四柱三间,门楼式。面阔3.3米,通高3.35米,具有比较典型的晚清民初风格。四柱分中柱和次柱,将石坊隔分为一个明间和左右次间。底座为上下凸出、中间束腰的须弥座造型,宽而扁,非常稳固,进深1.2米。四柱直插须弥座中,柱前后均有抱鼓石(夹杆石)固定。左右次柱夹杆石前后,均抱两鼓。两中柱夹杆石均为前抱一鼓,后抱两鼓。抱鼓石用在祭祀牌坊,象征威权。两中柱夹杆石前抱鼓之上,雕刻镂空伏狮一对,昂首翘尾,彰显墓主人权威。抱鼓石的“大鼓”两侧,浅浮雕两种图案。一种为大小双鹿,一种为大小双隼。亲密和谐的双鹿,用在这种场合,除了谐音“禄”,主要是体现良好的君臣关系。双隼是贵族和权力的象征,同样也是对十八先生与南明皇二者君臣关系的表达。“小鼓”两侧,浅浮雕双圈圆形花卉,外圈五瓣,内圈八瓣,寓意五福八祥。

两次间上方称次匾,浮雕竹雀图和喜鹊登梅图,均为扇形。竹子刚直不阿有气节,梅花遒劲刚挺有骨力。次匾上方石梁,磨砺坚硬,浮雕松鹤图,寓意坚韧不拔。石梁上方,各雕三座狮托,嘴露利齿,双目圆睁,颈系铃,狮首向内侧倾斜。狮托之间空隙可透风,解决石坊的风荷载。狮托头顶次楼,楼檐滴水清晰可辨,楼脊内侧雕饰花草站角,与主楼中柱榫卯固定。主楼明间正匾,阴刻楷书“明十八先生墓”六字,下石梁两端有四连弧蝶形雀替(托角)装饰,浅浮雕蕉叶纹。正匾上方石梁,浮雕双凤朝阳图。石梁上方,雕四座狮托,托顶主楼。主楼与次楼做法相同,用一块边角起翘的厚石板表示屋面。因位置最高,遭雨水侵蚀更甚,石头的颜色明显比其他部位要黑些。

今天的明十八先生墓,除了这座石坊,沿中轴线往正南不远,还有一座稍大些的石坊,面阔5.85米,通高5.4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增建,石坊明间正匾楷书阴刻“岿然千古”,落款“贵阳陈恒安”。两次匾楷书阴刻“成仁”“取义”,遒劲有力。陈恒安(1909-1986),贵阳人,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曾任贵州省博物馆馆长。

安龙明十八先生墓前两座石坊,一大一小,一远一近,一新一老,仔细揣摩,却有玄机。洪寅所建的石坊是门楼式,而陈恒安题书的石坊是冲天式,两者都是四柱三间,区别在最高处。门楼式最高处,为主楼屋脊。冲天式最高点,为主楼中柱柱顶。尽管两种形制的石坊,在贵州单独都不难见到,但搁在一起,同处一地,一览而尽,却鲜有他例。

本文来自【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变截面钢筋怎样计算

原创作者:张向荣

所谓变截面,就是柱子下层截面大,上层截面小,比如下面是商场或者车库,上面是住宅或者办公,变截面又分中柱和边柱两种情况,如图5所示。

图5

这两种情况又演变出三种不同的情况,分别是:

第一种情况:中柱双面缩进;

第二种情况:中柱单面缩进;

第三种情况:边角柱单面缩进。

下面分别讲解这三种情况。

1、第一种情况:中柱双面缩进

中柱双面缩进,也分两种情况,缩进较大和缩进较小,缩进较大的下部纵筋弯折,上部纵筋下插,缩进较小的直接斜弯上去,平法规定如图6所示。

图6

有了以上规则,变截面纵筋计算方法就有了,具体计算方法如图7所示。

图7

2、第二种情况:中柱单面缩进

中柱单面缩进,也分两种情况,缩进较大和缩进较小,平法规则和双面缩进相同,如图8所示。

图8

变截面纵筋计算方法同中柱双面缩进。

3、第三种情况:边角柱单面缩进

边柱和角柱单面缩进情况,不分缩进尺寸大于1/6或小于1/6。平法规则规定和纵筋算法如图9所示。

图9

边角柱如果是双面缩进,内侧情况同中柱变截面。

4、柱变截面箍筋计算,同柱子不变截面

柱子不管上下层截面如何变化,箍筋根数计算方法不变,只是箍筋长度会随着截面大小而变化,如图10所示。

图10

大家要是需要各类建筑资料的,可以去“土木智库”公众号,里面有一个“免费资源”菜单,可供大家选择,注意是公众号,不是头条!

高端门窗品牌

品牌系统门窗

隔热门窗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