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合金门窗代理联系方式

文章目录:

1、什么是“好房子”?“好房子”好在那儿?2、李大伟:挂着看的山村3、看得见风景的窗

什么是“好房子”?“好房子”好在那儿?

今天(10月31日)是世界城市日,这是联合国首个以城市为主题的国际日,也是第一个由中国政府倡议并成功设立的国际日,今年世界城市日的活动主题为“共建人民城市,共享美好生活”。最近大家都在说“好房子”。当前,我国住房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大家盼望着新房子能建成“好房子”、老房子能改造成“好房子”。

加快建设“好房子”

各地积极探索推进

今年以来,从主管部门到地方政府,各地纷纷在加快推进“好房子”建设。

前不久,对于到底什么样的房子是“好房子”的问题,住房城乡建设部给出了一个标准答案,好房子归纳起来有四个特征:绿色、低碳、智能、安全。未来,将从好标准、好设计、好建造、好建材、好服务等方面系统推进“好房子”建设。

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科研开发处处长 明刚:我们推动好房子建设,主要通过抓样板、立标准、建体系、强科技、优服务,推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节能低碳技术和新型建造技术应用到好房子建设中去。

目前,各地纷纷从标准、政策、示范、监管、产业等方面,开展好房子建设探索实践。

山东、湖北、重庆等地开始编制或已经编制完成了高品质住宅标准,围绕审批流程、规划设计等环节,明确发展要求。青岛、淄博等地,通过加强质量信息公示、工地开放日和先验房后收房等方式,推动使用者监督,保障“好房子”的建设质量。与此同时,房地产企业目前也开始着力加强新一代住宅产品研发。

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科研开发处处长 明刚:同时也采用了新型的建造方式,通过提升施工水平,把好房子建好。此外,还进一步优化了物业服务,通过提供良好的服务,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居住体验。

接下来,住房城乡建设部还将会同有关部门围绕规划编制、制度完善、项目建设等方面,推动保障性住房“好房子”建设。例如,在抓规划编制方面,要“把保障性住房优先安排在交通便利、公共设施较为齐全的区域,促进实现职住平衡”。

记者探访:“好房子”好在那儿?

“好房子”的定义不是简单的住得好,它承载的是我们对居住品质的追求。这两天,在北京正好有个关于“好房子”的展览,里面展示的都是各类“好房子”的样板间。

步入北京首钢园,迎面看到这样一面墙,不经人介绍的话,可能谁也想不到,这是一面会发电的墙。

工作人员介绍,这种材料未来可以应用在住宅楼的外立面,为居民生活提供电力。在首钢园的这个中国建筑科技展上,集中展示了167项类似这样的“好房子”最新成果、最新技术和最新应用。

走进展厅的样板间,像这扇看似普通的窗户,就可以同时减少噪声和西晒等多种问题。

据介绍,门窗的气密性能8级为最高等级,这意味着热损失可以达到最小。这种窗户通过加装隔热膜,还能阻隔太阳直射带来的热量和紫外线,降低室内的温度,节约能源。除了室外噪声,一些新型建造技术还能有效解决楼上楼下的噪声扰民问题。

参展企业相关负责人 褚福凯:我们采用了混凝土模块化建筑方法,中间形成了两厘米的空腔,又在上一层的混凝土楼板下面加了一层物理隔音,这样两个相加就达到了更好的隔音效果。

同时,面对各地精装修房屋越来越多的情况,不少房地产项目也已开始着手在软件配套上下功夫。例如,现在满足刚性住房需求的小户型比较多,如何在小上做好文章呢?在这个样板间里,记者看到,房间中的家具都进行了可变式设计,通过灵活使用空间,从而提升居住的舒适性。

样板间里,记者看到,可自由移动位置的电器插槽、可下拉的橱柜、可折叠的晾衣架,类似这样的设计还有不少。

据介绍,此次举行的中国建筑科技展,共设置了“共建和谐城市”“拓展幸福空间”“助力中国建造”三大主题区,整个展览将一直持续到今年年底。

节能的“好房子”已经走入生活

上面展示的这些技术,其实已经有不少运用在了我们身边。比如在北方地区,一些新建住宅现在已经可以不需要暖气来取暖了。

临近供暖季,走进淄博市临淄区居民徐丽霞的新家,却没有发现传统的暖气片、地暖、空调等设备,取而代之的是小区统一安装的空气源热泵系统,有了它,这间屋子可以实现冬暖夏凉。

原来,徐丽霞所居住的房子采用了一种被动式降低能耗的技术,通过外墙材料加“厚”、门窗玻璃加“层”等方式,利用建筑本身的构造设计和材料,就可达到节能和舒适的目的。在淄博,当地在全市推广这种被动式超低能耗建设项目,今年来,已有16个项目列入试点项目。

而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从十月中旬开始就已经进入供暖期。室外天气渐冷,而在杜春燕家中也使用了空气源热泵系统,但不同的是,她家中的每个房间都能设置不同的温度和湿度,家里没人时,还可以打开低能耗模式,以节约能源。

呼和浩特市民 杜春燕 李大伟:现在就是由自己控制,你觉得这个温度不需要这么高,那你就降,电费也相对来说用得少。相对于采用大暖(集中供暖)的话,节省花费30%左右。

杜春燕家所在的小区,目前已经取消了市政供暖,整个项目和普通节能标准相比,每年节约标准煤450吨,减碳近1200吨。

适老化改造

老房子也能变成“好房子”

今年9月,浙江省出台政策,为老年人家庭提供适老化改造补贴,让老小区也能住上“好房子”。

杭州市西湖区文新街道居民韩桂元的房子已经住了20多年,厨房卫生间的设备已经老化,使用起来非常不便。随着适老化补贴政策的出台,韩桂元在街道的帮助下申请对厨卫进行重新装修。

杭州市西湖区文新街道府新花园居民 韩桂元:旧貌换新颜了,感觉用起来很舒服,心里感觉到很温馨,烧菜也很顺手。总共的话,就是花了三万多块材料费,现在政府补贴的大概13000元。

为了让更多老年居民了解这项措施,西湖区北山街道推动“适老化改造+智慧养老”,在厨房、卫生间、卧室、会客厅等居家功能区分别针对老年人群的需求做出改造,既舒适又安全,让居民们纷纷点赞。

同时,智能化健康设备也纳入本次适老化改造补贴范围内,防跌倒报警器、生命体征监测仪、智慧烟感报警器等设备以及24小时响应平台,可以让老小区内的老年群体生命健康更有保障。

杭州市西湖区“适老化”改造工作人员 吴伟:这些智能设备可以主动监测老人的一些身体情况,如果老人发生意外,包括跌倒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及时来进行处理。

目前,杭州多地已经开始启动适老化改造补贴工作,对符合补贴政策的改造费用,60岁以上老年人补贴50%,80岁以上补贴提高到60%。

(总台央视记者 杨潇 金晓曦 宋建春 郎清哲 张国亮)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李大伟:挂着看的山村

皖南与浙东,相当于街口与巷尾,满目皆山。皖南是黄山的余脉,强弩之末,没有峭壁,只剩下坡,向阳的树林总有些袅袅炊烟。山林越远越绿,融入暮霭,衬出炊烟之白,掺了炼乳似的,高了、薄了、散了,最后透明了。一溪两岸,家家临溪,划过门前,穿过山村,摇头摆尾,流出村外。

“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山里,雨前雨后,落差很大。雨后山溪随之陡增,直至筋疲力尽,水位陡落,水清如池,清澈见底,浅浅的一层,潺潺流逝。两岸石壁,直起直落,砌如城墙,很深很高,山洪有多大,侧壁就有多高。城里的游客总将溪呼为河,谬矣!河,流淌于平原,水势平缓,涨落有限,所以河岸很低,仅一膝高,有舟楫往返,比如苏州、杭州;山里的溪,像泼妇,又值更年期,脾气说发就发,勃然而起,轰然而出,喷涌而下,势如破竹,锐不可当,山溪涨落,如“十三点”待人,热情如火,翻脸如冰,落差太大,无法舟楫。

山区土地贫瘠,交通不便,不宜农耕,却能避战乱、避世仇,始祖率妻率子,来到此地,傍溪而居,与世隔绝,一村一族,累世而居。缘流筑堤,垒石砌岸,疏导溪流,以免水患。一溪两岸,丰年造桥,富人造桥,由下而上,从村口逆势而上,一座桥一座桥,长年累月,随着氏族的人口繁衍,由下而上,顺着坡,越造越高,这个村就竖起来了,挂在天边,近在眼前。桥下石梁横绝两壁,脊宽走人,我称之为坝,一桥一坝,上桥下坝,顺势而下的一川,截成一段段,水势为之坠落而减缓,不得如野马下坡,任意撒野。桥墩迎着上流,竖一嘴尖,如利刃当锋,急流到此,一劈为二,冲击力减半。

去皖南、逛山村,最好逆势而上,一座座桥、一道道坝,迎面而来,潺潺流水,缓缓而下,如一匹白练,源自天边,滤过坝而直角坠落,截成一叠叠的瀑,高低错落,如平铺直叙的记叙文,经名师提笔一改,顿起跌宕。溪水拾阶而落,竖起一幅立轴山水画卷,贴坡而上的山村就在眼前。

如果因喜欢而留宿,最好选在桥埠人家,门窗缝隙不严,透光不隔音,枕下溪水,顺流而来,顺坡往去,一叠一落,摔打在光溜溜的石坝,如按琴键,叮叮咚咚,铿锵清脆,不舍昼夜。石坝有宽窄,如乱石铺路,水击声的音域也宽窄不同,错落有致,什么叫天籁?没有主题,只有率性,不平则鸣。上海大剧院里没有,维也纳金色大厅里也没有,歌剧院就是放大背景音乐的办公室,西装革履、旗袍长巾,振聋发聩之余,还要肃然起敬,拘束的有点装。到皖南的山村不留宿,如同吃面不喝汤,前者不会玩:走过路过错过;后者不会吃:属于饥者抢食。失之精髓,收获徒然。

下了黄山,弯入唐模,如上的皖南山村荟萃于此,具体而微,忍不住起了贪心,总想挑间临溪的小屋,门,最好朝东,一早起床,开门一地的阳光。面西的窗下,托庇荫里,不临溪不临街,只剩下啾啾鸟声,偶尔还有落叶的叹息声。置一张书桌,午睡起来,不看书,只看山,胸中泛滥起一首叠字犯忌但很亲切的诗: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老此山间。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山、山、山,真啰嗦,直落眼前。

山村,有岸无街,一路的青石板,曰水街,月下一灯莹然隐然,幽幽发亮,波及很远。偶尔,溪里的鹅伸直颈脖,昂然高呼“嘎嘎嘎”。偶尔,一两声狗吠,远在村外黑黢黢一丛丛的竹林后面,空旷中,隐约有些隔,还有些无助,如冤魂喊街。临溪尚有几家旧宅,开着门、亮着灯,中堂聚着一群乡民,坐着的打牌、站着的看牌,屋顶很高,对着门的墙,挂着立轴的山水与两侧的对联,对联下一张供桌,四壁徒立,空空空的回响。供桌是八仙桌,桌面下的横档,耷拉着的蓝粗布的抹布,如贺友直笔下的《山乡巨变》里的一帧帧连环画面,只有线条与黑白照的感觉。

白天,溪里的桥上立着狗,瞅瞅你,不吠不追,与人亲昵,你站在桥头翘首取景,它呢,斜着脑袋蹭你的裤脚管,山深无恶人,狗,也丧失了警惕的本能,聊备生态一员。不像城里别墅区大宅深院的狗,永远怀着敌视,冲着你,追着你,尾随着你,就像持枪礼送出境,仗势欺人。

回到上海,重返尘市,走出梦里,早晨起来,口角延津,咂吧咂吧,想想也过瘾:“我躲在角落,靠回忆取暖”,我喜欢黄粱美梦,最好躺在唐模古村、临溪的旧宅。(李大伟)

看得见风景的窗

曾有部获得奥斯卡奖的英国影片,叫《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而我,就在寻找一扇看得见风景的窗户。

由于家庭原因,买房提上日程。看房时我通常不问面积几何,不关心楼层朝向,一进门就直扑窗前。几次之后中介小伙子终于忍不住了,满脸狐疑地问我:“姐,你到底在找什么?”

曾经有部获得奥斯卡奖的英国影片,叫做《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而我,就在寻找一扇看得见风景的窗户。

“伲是浦东人”“我小时候住在长乐邨”“我在徐家汇长大”……这些听起来耳熟的话背后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住所环境决定了人的气质,影响了人的一生。关上门窗,它只是一套房子,满足居住功能的容身之地;当你打开窗户,便有了与城市的共鸣。窗户,是人与那片地理链接的密钥。

房子在法律上被称作“不动产”,虽贵为财产,但最最叫人无奈的也恰恰是“不动”二字,你无法把一套喜欢的房子搬到喜欢的风景里去。于是,就要开启一双发现风景的慧眼。

最好的风景自然在楼房的高层。立于城市之巅,放眼望去,长河落日,晴空万里,顿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气;最经典的风景首推浦江两岸,绵延数十公里的无敌江景,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三件套”(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上海中心)。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我颇感惊讶,把高大上的现代都市地标诙谐成不上台面的厨房部件,不但毫无不敬之嫌,还显得幽默而接地气;最寻常的风景在布满梧桐的街道,阳光透过密密的枝叶洒下来,就有了形状和颜色,一改平日里无色无味、一马平川的豪横,多了些曲径通幽、一唱三叹的韵味。优美的大自然是风景,人文景观同样赏心悦目。遍布老城的历史街区,沉淀文化的百年校园,都是珍稀的景观;哪怕只能看到大剧院的一角屋顶、武康大楼的半个侧影,都能引人无限遐想。

实在找不到说得上名堂的风景,窗前有棵树也好。古人云: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本是贬义,可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在努力不懈地营造着各种“障目”:房型尚可,窗外正对马路或一片工地,脏乱吵闹;千挑万选“亚历山大”搬进一个品质住宅区,窗户望出去,透过低矮的围墙,那边是破破烂烂年久失修的城中村,瞬间大煞风景……这时候,有棵树最好,不论外面的风景如何,不管外界的纷扰嘈杂,自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的逍遥。遥想当年的家居达人陶渊明,气定神闲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座“南山”不知有多少想象的成分,也不知他的视线过滤了多少残垣断壁牛屎烂泥,越过了几重邻家的河东狮吼?一棵树就是一段篱笆,一道屏障。一叶障目,自在于心。

李大伟老师曾经劝说朋友:何必花千万重金去买江景房,不如搬个小板凳坐在江边,无敌风景尽收眼底,还全部免费。读罢不觉莞尔。绝大多数人是没有能力拥有无敌风景的,甚至,大概率地,窗外高楼密布、车马川流,喘口气都勉强,哪有风景可言。好在我们有想象力,在窗前,制造风景。

只需调整沙发角度,正对风景好的方向,再放置几个同色系的靠垫,就能把窗外的风景引进来;巧用窗帘,掩饰不美的观感,巧用镜子,延伸窗外的美感;或是窗前安装铁艺花栏,兜进一排迷你花盆,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有了花草的装饰,再凌厉的景色也温柔了几分;或在窗前设卡座,假装在咖啡馆,再摆上一张近期大热的郁金香桌,阳光就会像蜜糖一般洒在羊角面包上,让你一口把风景吃进肚子里……此时此刻,你与梦想的距离,只隔了一扇窗。

千帆阅尽,终于尘埃落定,一扇弧形落地窗打动了我的心。一墙之隔就是价值数千万的历史建筑群,不可复制,永不拆除。既然买不起,天天搬个凳子坐在窗前看看也好。别笑我阿Q,生活多有无奈,至少我们可以拥有一扇看得见风景的窗。(湘君)

高档系统节能门窗

隔热门窗品牌

隔音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