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多地海关查获禁止进境废物——把“洋垃圾”封堵在国门之外2、江苏无锡:非遗文化融入烟火生活3、长乐:鼓足干劲攻坚克难 奏响高质量发展乐章
多地海关查获禁止进境废物——把“洋垃圾”封堵在国门之外
今年上半年,全国多地港口货物吞吐量持续增长。在数量庞大的进口货物中,如何精准高效识别不符合中国环保要求的各类有害物品、阻止“洋垃圾”入境?本报记者对海关进行了采访。
明确对有害废物说“不”
日前,上海海关所属上海外高桥港区海关在进境货运渠道查获一批国家禁止进境固体废物,共计57.7吨。据介绍,这批货物入境时申报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净瓶片”,但海关关员在查验时发现,该批货物为白色半透明与浅蓝色半透明混合瓶片,并伴有标签、织物等污染物。最终送检结果显示,该批瓶片中聚氯乙烯、非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物质残留量等含量超标,且混有标签、织物等杂质,属于典型的“洋垃圾”。
“收货人提供的资料显示,这批货物是再生料,来源于回收的矿泉水瓶,主要用于生产PET聚酯产品。然而,合格的再生PET瓶片应该已在境外经过分选、破碎和清洗,进口后可以替代原生料直接进行加工利用。不合格的PET瓶片往往需要进行清洗等二次加工才能投入使用,其污染物超标可能对环境、健康、生产安全等造成危害。”上海外高桥港区海关查验五科科长吴群哲说。
这是全国海关日常防范“洋垃圾”入境、确保国门安全的一个缩影。那么,“洋垃圾”问题从何而来?
据介绍,“洋垃圾”主要是指其他国家或地区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回收利用价值较低的废弃物,包括未经处理的生物制品、生活垃圾、医疗废弃物、各种工业废液废渣、部分废旧电子产品或零配件等。尽管部分物品有一定的再利用价值,但因不符合环保标准,且在加工利用过程中可能释放有毒有害的重金属、有机化学品、放射性,过度消耗能源或污染环境,最终得不偿失。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讲师、中国科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生态环境与绿色创新专委会委员陆琼告诉本报记者:“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为缓解原料不足,我国开始尝试从境外进口各类二手货物和可再生物资。在实践过程中,一些不法企业借机将污染较大、处理成本较高、实际利用价值较低的货物运输到中国,从而形成‘洋垃圾’入境问题。”陆琼说,必须强调的是,中国自始至终从未将“垃圾”列入进口目录,对相关物品的监管强度也逐年提高。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全面完善监管制度。2020年,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国家发改委、海关总署发布《关于全面禁止进口固体废物有关事项的公告》,明确自2021年1月1日起禁止以任何方式进口固体废物。
“对有害废物进口说‘不’是大势所趋。比如,2021年6月起,马来西亚对本国进口的‘洋垃圾’征收再循环处理费;2022年,泰国宣布将分阶段实施全面禁止塑料废料进口计划。”陆琼说,中国全面禁止“洋垃圾”进口后,直观可辨的“洋垃圾”几乎绝迹,但通过夹带、伪装企图“蒙混过关”的情况依然时有发生,这对口岸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
“智慧审图”筑牢安全防线
在实践中,监管部门如何精准识别并及时封堵“洋垃圾”呢?
加大对重点领域检查力度——
前不久,在辽宁大连,大窑湾海关关员在对一批申报品名为“氧化锌”的进口货物进行查验时,发现该批货物为灰色粉末状固体并掺有少许块状杂料,疑似“洋垃圾”,海关关员随即进行取样送检。经专业机构鉴定,该批货物环保元素镉含量不符合“小于0.25%”的要求,为氧化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杂质,属于国家禁止进境的固体废物。
“我们在排查区内重点商品和重点企业时,发现此批货物存在较大风险,随即对货物进行取样送检,经鉴定为固体废物。”大连海关口岸监管处副处长杨德水说,大连海关密切关注全国各口岸查验查获情况和走私新特点,聚焦伪瞒报、夹藏等走私方式,强化风险分析,同时加强职能监控,规范查验作业流程,确保拒“洋垃圾”于国门之外。
用好智能图像分析系统——
福州海关所属福州长乐机场海关关员近日在对进境旅客实施监管过程中,从一名外籍旅客的托运行李和随身背包中,查获包括手机屏幕、摄像头等在内的大量废旧手机零件,现场清点称重共计35.27千克。这其中,机检设备和智能图像分析系统立了大功。
据当时值班的海关关员潘剑涛回忆,正是通过机检设备和智能图像分析系统,自己和同事们才有足够的时间对可疑行李开展定位布控、快速扫描、精准分析,进而对涉事旅客实施拦截查验。“在用好技术手段的同时,我们也不断总结查缉案例经验,不断提升业务敏感性。”潘剑涛说。
创新应用前沿技术——
在天津港集装箱货物查验场地上,天津新港海关查验人员柴陆路熟练拿起外形酷似手枪的“手持式再生金属分析仪”,将设备前端的辐射检测窗口和元素检测窗口对准货物表面,轻扣“扳机”,不到3分钟设备显示屏上便清晰显示出了货物的放射性检测结果和金属元素种类、含量。
“我们探索通过创新应用机器视觉、AR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试点建设口岸智慧管控系统,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慧海关监管机制。同时,我们将海关监管经验和监管要素转化为参数逻辑,形成智能系统算法,对进境集装箱进行预判分析。”天津海关口岸监管处副处长李刚说,在前沿技术的帮助下,今年5月天津东疆海关在港区巡查中查获液态“洋垃圾”483吨。
“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一旦发现“洋垃圾”入境,该如何处理?
记者从多位海关一线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退运出境、妥善销毁等是较为常见的方式。
“今年3月,一批‘再生铝块’通过海关H986大型集装箱检查设备后,智能审图系统仅用3秒即完成分析并提示风险,我们立即转人工重点验核。”广州海关口岸监管处机检集中审像科副科长孟陶然说,今年前7月,广州海关累计查获“洋垃圾”走私案件76宗,共计1989吨,并按照“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原则全部责令退运出境。
记者了解到,为确保“洋垃圾”应退尽退快退,广州海关对“洋垃圾”退运实施台账管理,及时制发退运通知书,督促涉事企业办理退运手续,协调码头、港务等部门畅通物流通道,确保“洋垃圾”快速退运离境。同时,广州海关还通过自主开发的“再生资源退运集装箱复进境预警系统”,对有退运记录、物流路线异常的高风险集装箱实施监测预警,联动现场开展查验,有效防范“洋垃圾”复运入境。
封堵“洋垃圾”入境这件事,企业怎么看?
佛山市海逸城邦进出口有限公司业务主管张君正说,走私进境的废旧汽车发动机,在翻新后售价不低;一些走私废旧衣物经过清洗加工后,摇身一变就成为服装店里的“时尚精品”。然而,正规企业主要需要的是合法进口的再生原料。“进口并销售符合国内环保要求的工业生产原料,本意是在不增加环境污染以及不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前提下弥补现有资源的不足。靠‘洋垃圾’牟利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张君正说。
在大连鑫金瑞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志浩看来,“洋垃圾”与合法进口可再生原料之间有明显区别。“洋垃圾”往往含有有毒有害物质,本质上难以处理或再次利用。其所谓的“经济价值”是靠破坏生态环境或损害身体健康得来的,损害了良性市场竞争环境。因此,可再生原料的进口应该服务于资源循环利用,坚决封堵“洋垃圾”入境是对守法合规企业的有效保护。
“不法分子做‘洋垃圾’生意,本质上是以牺牲公共利益为代价换取私人收益。”陆琼说,封堵“洋垃圾”入境,一方面需要更多企业提高自律意识、放大发展格局,另一方面也需要各监管部门密切协作,打造更加高效的防护网。(王俊岭)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江苏无锡:非遗文化融入烟火生活
图①:惠山泥人厂高级工艺美术师周璐正在创作泥人彩绘。周小康摄
图②: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红育在刺绣。陈从广摄
图③:无锡双契轩第五代传人乔筠然在制作留青竹刻。陈从广摄
清水穿城过,人家尽枕河。
江苏无锡,古运河在这里穿城而过,峰峦俊秀的惠山脚下,惠山泥人、无锡精微绣、无锡留青竹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熠熠生辉,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众多非遗传承人守住文化之根,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让非遗文化更加光彩夺目。近日,本报记者来到无锡市梁溪区,探访这里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创新。
指尖各有绝活,一展江南温柔
捻起一团黑泥在手中搓圆,用拇指按出眼睛轮廓,在耳朵的位置挑出耳廓……不多时,一个栩栩如生的戏文泥人轮廓便在张晓瑛的手中诞生了。张晓瑛是无锡惠山泥人厂的高级工艺美术师,也是惠山泥人项目的市级传承人。20多年来,她守着一方桌案精心捏制泥人,一块块泥巴在她的手中被捏出了万千姿态。
在无锡,像张晓瑛这样的惠山泥人传承人还有很多,一块块由古运河水浸润而成的惠山黑泥,经过泥塑工艺师的灵巧双手,拥有了色彩和灵魂。
惠山泥人是产于无锡惠山的彩色泥塑艺术,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2006年5月,泥塑(惠山泥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惠山泥人是取自惠山东北坡山脚下离地面约1米以下的黑泥所制,其泥质细腻柔软,搓而不纹,弯而不断,干而不裂,可塑性佳,适合‘捏塑’之用。惠山泥人的代表作品‘大阿福’是一个健壮孩子的形象,一脸福相,惹人怜爱。长期以来,惠山泥人以其独特的艺术造型、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郁的江南气息而深受喜爱,成为这座城市的亮丽文化名片。”无锡惠山泥人专业委员会主任徐根生说。徐根生是惠山泥人市级传承人,他14岁走进惠山泥人厂,师从著名的“渔翁李”李仁荣学艺,在手捏泥人、现场塑像、雕塑等领域颇有建树。
无锡地处江南水乡,在非遗文化方面有着深厚积淀,来到无锡,人们除了可以欣赏到栩栩如生的惠山泥人,还能看到更多种类的非遗瑰宝。
“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这句古诗描述了做女红的场景。苏绣(无锡精微绣)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这一非遗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赵红育学习刺绣已有50多年,尤擅双面精微绣,于指尖处,尽展江南温柔。
精微绣,顾名思义是精致微小的双面刺绣,作品往往在很小的画面中,精心勾画丰富多彩的文字和图案,经由刺绣艺人用双面绣技法精工绣制。
“为了实现精微绣,我们把一根丝线分到七十分之一,甚至以百分之一,一根针缩到十分之一,面料密到200多目。”赵红育说,“无论细若蝇毫的文字,还是寸人豆马,绣品都形神兼备、意趣无穷。因此,无锡精微绣也被称为‘指尖上的芭蕾’。”
无锡的留青竹刻艺术同样是清雅古朴,独具特色。留青竹刻是竹刻的一种,因其留用竹子表面一层竹青雕刻图案,故名“留青竹刻”。
每年冬天,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刻(无锡留青竹刻)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乔锦洪都要赶到浙江省嵊州市长乐镇的一处丘陵山坳中采集竹子,因为这里生长的竹子最适合做留青竹刻。每次去长乐镇,乔锦洪都会挑选上好的竹子,砍伐之后运回无锡双契轩工作室,这是他和女儿乔瑜的竹刻原料。
“传承竹刻,是因为我已经习惯了生活中有竹刻。就像是吃饭睡觉一样。”乔瑜说,她的竹刻作品继承了传统,构图别致,画面清秀。每天,握着小小刻刀,镌刻大自然中千姿百态的美妙景物,已成为乔瑜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时尚元素叠加,非遗变身“潮玩”
走进惠山泥人厂的销售展厅,记者看到,展品中除了笑脸盈盈的“阿福”和“阿喜”、各类“手捏戏文”泥人外,还有各种创新作品。其中,一块彩绘着惠山古镇的铝合金材质奖牌颇具特色,这是为无锡市举办的美好生活登山节活动专门定制的,奖牌上镶嵌有小巧精致的惠山泥人“阿喜”,将传统泥人制品与现代金属制品结合,让这一奖牌更有纪念意义。
该奖牌的设计者、惠山泥人厂高级工艺美术师周汉庆说:“登高意在祈福,将惠山泥人经典形象嵌在奖牌上,寓意祈福得福,更添喜庆。”
近年来,随着潮玩手办的兴起,泥人市场受到了不小的冲击。惠山泥人厂副总经理王杰说:“在老一辈无锡人看来,惠山泥人就是‘阿福’‘阿喜’,都是一个模子刻下来的,日复一日,有多少人会去重复购买?现在的年轻人喜欢更多元、更具个性的作品。我们制作了一批泥人,把无锡特产元素融了进去,比如小泥人吃酱排骨、小笼包、水蜜桃的样子,一上线就售罄。”
惠山泥人的手艺人坚信,创新是唯一的出路,需要在材料革新、造型创新以及用色上做出突破。2020年,惠山泥人厂开始结合节庆活动、传统民俗等探索非遗保护与创新的新路径。
延展产品的功能属性是第一步。与惠山泥人相关的文创产品多了起来,如泥人笔记本、泥人咖啡杯等,达四五十种之多。惠山泥人厂还与一些地方品牌联名,为牛奶厂、吐司店、饮品店设计泥人形象,形成“泥人+”模式。
工艺师研发出一系列美观又实用的物件,比如悬浮灯、加湿器、笔架等。惠山泥人厂高级工艺美术师周璐将泥人作品融入家居摆设,设计出一款悬浮灯作品《嫦娥奔月》,一轮印着水墨画的皎洁圆月前,用泥塑制成的“嫦娥”独倚栏杆,按下开关,点亮“圆月”,中秋定制款台灯展现眼前。“灵感源于日常生活,只要找到连接点,传统泥人也可以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周璐说。
惠山泥人厂还将3D打印技术与泥人捏塑技艺结合,重新设计了阿福和阿喜的造型,并为之取名为——NANI和MOMO。“倷泥摩摩(NANIMOMO)是惠山泥人的无锡话发音,叫这个名字,既贴切又有潮流感。”王杰说,结合无锡特产与景点开发的倷泥摩摩系列盲盒以及周边文创一经推出,便在线上线下受到欢迎,月销量最高时达1万盒。
在无锡市的南长街上,一家倷泥摩摩咖啡店紧邻古运河而开,店内陈列着一排排文创专柜。翻开菜单,上面罗列着“一杯福气美式”“阿喜拿铁”……客人在这里可以点上一杯以泥人命名的咖啡,也可以了解泥人文化,顺便再买上一个喜爱的泥人,非遗在这里真正地融入了生活。
“从拓展功能性,到解锁新材料新工艺,再到走进生活,惠山泥人的非遗创新始终在路上。”王杰说,下一步还将与食品、文创、服装类大型连锁品牌合作,以传统又现代的面貌、丰富且沉浸的体验,让更多人了解泥人、传承非遗。
成为城市IP,释放市场价值
“我一会就要去少年宫授课,教孩子们做惠山泥人,有的孩子已经跟我学了6年多,能独立捏出孙悟空造型的泥塑作品了。”在摆满了泥人作品的工作室里,徐根生向记者历数,“现在,我在5个地方教授惠山泥人的课程,每周要外出上8次课。除了少年宫之外,我还在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一门泥人课,很受学生欢迎。”徐根生说。
去年,无锡惠山泥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会展中心举办的首届江苏国际文化贸易展览会,徐根生也参加了现场展示,呈现了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2020年,他被马来西亚朵云轩艺术馆聘为签约艺术家,教华侨华人以及来自马来西亚的学生制作富有当地特色的泥塑。他说:“过不了多久,马来西亚惠山泥塑工作室就要揭幕了,我会让更多海外受众直观地感受到中国非遗的高超技艺,把非遗艺术发扬光大。”
如今,徐根生正在筹划和其他惠山泥人从业者一起,搭建专业平台,进行惠山泥人艺人、作品的推荐培育,用更加创新和时尚的手段传播和推广这一传统技艺。
像惠山泥人一样,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通过打造“行走的艺术课堂”等形式,让人们沉浸式体验非遗文化。
赵红育成立了“赵红育大师刺绣工作室”,从事锡绣的创新创作及传承传播工作。她经常到学校进行精微绣的推广和传播,并在梁溪区非遗基地开设了“红缘阁”锡绣手作坊,面向市民开展公益讲座和体验活动。
现在,乔瑜的女儿、双契轩的第五代传人乔筠然也对留青竹刻这门家传手艺产生了极大兴趣,乔筠然表示,希望成为一个既有高文化素质,又有高技艺水平的竹刻传人,发挥工匠精神,将留青竹刻艺术发扬光大。
除了制作竹刻,乔瑜还经常外出开展专题讲座并参加各类非遗展览,推介留青竹刻,讲述江南竹刻艺术的历史发展以及名家名作的雕刻特色,让更多人感受到这项非遗的魅力。
非遗文化灿烂多姿,无锡正持续激发非遗活力,着力让其成为城市IP,进一步释放市场价值。
为夯实非遗保护传承根基,无锡不断健全政策体系,2023年,无锡市推出“百匠千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无锡连续多年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主题系列活动,通过非遗集市、非遗讲座、非遗展演展销等活动,营造家门口的非遗消费体验场景。
“近年来,无锡围绕非遗传承与创新,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活动,旨在深入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大运河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呈现非遗的独特吸引力,将古老文化融入烟火生活。”无锡市梁溪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未来,梁溪区将重点打造1个非遗展示中心、1个非遗小剧场、1个非遗美食工坊、1个非遗美食数字展示工坊、1个非遗数字博物馆、3个区级非遗基地和多个街道非遗睦邻点,加强非遗文化与运河文化等多种梁溪特色文化交融互通。(叶晓楠)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长乐:鼓足干劲攻坚克难 奏响高质量发展乐章
滨海新城。陈铭清摄
今年以来,福州长乐区以“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为主线,以“强产业、兴城市”为驱动,做大做强创新型产业、绿色型产业,持续加强民生配套建设,加快产城融合步伐,全区上下鼓足干劲,掀起一轮又一轮攻坚热潮,进一步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重要窗口。
纺织产业升级 紧盯绿色发展
作为长乐传统产业,纺织业致力于寻求新突破,向着功能性新材料转型升级。长乐区重点培育的“千亿企业”永荣集团,是纺织企业持续拓展功能性新材料应用领域、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的最好例证。
景丰科技智能化生产车间。池远摄
永荣集团景丰科技7万吨绿色纺织新材料项目现场,货车川流不息,建设紧锣密鼓。“项目计划总投资6.38亿元,建设用地近80亩,车间占地约1.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48万平方米,配套建设变电站及基础设施。”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目前已完成备案,正在开展总平方案设计,同步进行土方平整。
“集团始终坚持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目标,推动企业转型创新、提质增效。”永荣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通过实施工业互联+数字智造,打造一体化、流程化及智能化的世界级“灯塔工厂”。在智能化方面,项目从生产到落筒、物检、包装、仓储等环节切入,优化车间智能化程度,实现全流程的自动化、智能化。项目建成后,将实现能耗下降30%、产品不合格率下降40%、订单周期缩短40%、节省人力50%。在集约化方面,项目占地面积及建筑面积节约30%,亩均投资800万元、亩均产值1430万元,可实现年产7万吨功能性绿色锦纶纤维。
景丰科技工人在调试设备
以发展功能性新型材料为抓手,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长乐区全力打响福州功能性新型纺织材料国际品牌,打造一个破千亿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新兴产业崛起 动能足后劲强
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之外,长乐聚焦新兴产业,培育新动能,阿石创等高端新材料项目建设快马加鞭,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后劲。
阿石创超高清显示及半导体溅射靶材项目现场,一派繁忙景象:破土而立的建筑映入眼帘,机器发出的轰鸣声汇聚成澎湃的“交响曲”。据了解,阿石创超高清显示及半导体溅射靶材项目位于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内,总用地100亩,分为三期建设:一期溅射靶材项目建设年产350吨铝靶材、800吨钼靶材、50吨硅靶材等高纯溅射靶材生产线;二期铜靶材项目建设2000吨铜靶材生产线,产品主要作为4K、8K超高清显示器件关键基础材料;三期拟用地33亩,用于建设面向电子信息产业应用的高纯金属溅射靶材生产线。
“目前,溅射靶材项目已投产。铜靶材项目设备已预定,厂房桩基已完工,厂区设计方案正在调整,本月会恢复施工,预计四季度开始设备安装。三期高纯金属溅射靶材生产线项目处于用地申请阶段。”阿石创相关负责人表示,阿石创超高清显示及半导体溅射靶材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投产后将进一步填补国内PVD新材料空白,推动关键上游材料国产化替代。
阿石创铝铜靶材
作为工信部授予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阿石创成立二十年来,始终坚持“创新、严谨、责任、感恩”的价值观,聚焦PVD镀膜领域的新材料研发、制造及推广应用,200多款在售产品广泛应用于新型显示面板、LED、光伏太阳能等新兴领域,屡获行业认可。其中,“高性能ITO靶材关键技术及工程化”项目荣获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在一轮接一轮的项目建设热潮中,长乐新兴产业蓄势崛起,实现了量的增长与质的提升双丰收,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航船行稳致远。
高校建设提速 夯实人才支撑
着力补齐民生短板,长乐区推动各项民生事业发展。一批高校相继落地,为长乐教育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天津大学福州国际校区三期项目现场,主体建筑已拔地而起,崭新的外立面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建筑工地内,逾百名工人忙碌地开展装修作业,成排塔吊尽情挥舞,彰显奋斗激情。该校区位于滨海新城中部,总规划面积约2010亩,校区总建筑面积约65万平方米,可容纳15000名学生,工程投资匡算约60亿元,建设内容包括教学楼、实验楼、行政楼、图书馆、学生宿舍等。
“天大一期一标已完成预验收;天大一期二标已完成砌体施工,正进行室内装修;三期项目(天大学术交流中心)已完成主体结构,正进行砌体施工。”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落成后将有力提升福建省、福州市高等教育事业的整体实力,有效扩大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天津大学福州国际校区三期项目效果图。福建建工集团供图
天津大学福州国际校区作为打造高能级创新策源地的支撑性项目,可通过链接大院大所的创新优势与地区产业优势,聚焦柔性电子、新兴光电子、先进制造、能源材料和催化等新兴领域,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此外,天津大学福州国际校区致力于打造高水平、开放式、国际化的一流校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大学建设号角已经吹响,不仅将完善长乐区教育配套,也将助力长乐区夯实人才支撑能力,从而实现更快更好发展。
产城融合发展 一季度“开门红”
面对疫情,长乐区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危中寻机,稳中求进,顺利实现“开门稳”“开门红”目标,一季度实现GDP增长8.4%、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23.7%,位列全市第一。
“开门红”的实现,离不开长乐区以新材料、数字经济等为着力点,持续补链延链强链扩链,不断提升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
“我们发力新材料,培育功能性新材料世界级产业集群。”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纺织化纤领域,长乐区加快恒申改性工程塑料、永荣功能性绿色超纤产业园项目建设,持续培育壮大电子化学品、电子特气、再生纤维等功能纺织新材料。
在冶金产业方面,抓冶金新材料产业发展,积极引导大东海等千亿级“链主企业”,深耕绿色精品功能性冶金新材料领域;立足域内外钢铁企业规模优势,在购销供应链平台建设上发力,加快海峡冶金供应链平台等项目落地。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提速福米智能制造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全力推动超大尺寸偏光片等项目建成投产。同时抢抓“双碳”战略中产业布局调整机遇,推广“零碳工厂”,发展雪人氢能、海上风电等绿色能源产业,抢先获取持续发展的“绿色通行证”。
数字福建云计算中心商务云
在数字经济领域,长乐继续保持先发领跑优势。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为今年一季度“开门红”注入澎湃动能。2021年,长乐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比约9.5%,高于全国、全市平均水平;已建及规划建机柜超6.5万个,是全福建省集中度最高、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数据中心;云计算数据中心被工信部列为2021年国家新型数据中心(大型数据中心)典型示范案例;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福州)解析量突破1亿次,标识注册量突破4000万。
依托东南大数据产业园,长乐引入中电数据、数字云计算、贝瑞基因、网龙网络、湛华科技、达华智能等龙头企业,2021年新增注册企业200家,实现营业收入501.7亿元,税收7.8亿元,初步形成“云大物智链”新一代信息技术集群。
“我们也在产城融合上下功夫,积极实践与探索共同富裕的长乐路径,在着力产业发展的同时,注重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增强新区新城人才人口吸附力,以更好地疏解老城区人口压力,助力福州加快跃进千万级人口城市。”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长乐区还全力推进滨海新城综合医院二期、十九中及福建师大附小滨海校区等高品质民生项目,CBD输配环等重大基础配套建设,超前谋划长乐国际机场与滨海新城CBD联动,加快片区内镇改街道进程,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与发展能级。与此同时,稳步实施约3万亩的碳汇造林、岸线沙滩保护与修复等项目,加快下沙度假区的整体开发建设,大力推进闽江河口湿地申遗工作,持续抓好“全国美丽海湾”创建,培育发展文旅康养等特色产业,打造山水城市宜居典范。(余少林)
(图文由长乐区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