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储存时间以爱换爱丨你知道时间银行吗银行数据能保留多少年

“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我们知道时光最是留不住,那么

“时间银行”

真的可以留住时间吗?还是说“时间银行”并不是为了“留住”时间?那所谓的“时间银行”的概念到底是什么呢?

时间银行概念

所谓“时间银行”,是指志愿者将参与公益服务的时间存入其中,当自己遭遇困难时可以通过一定的换算汇率从平台中支取“被服务时间”。这种“用时间来交换服务”的形式,可以积累自己的服务时间,在需要的时候换取所需的服务。

团结出版社最新出版的

《时间银行:一种公益积分体系及应用》

即是蔡俊创作的一部关于“时间银行”的研究专著,他是中华志愿者协会社区志愿者委员会时间银行项目负责人、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会志愿与公益分会理事、湖北公益创新研究会成员,他在本书中详细讲述了“时间银行”的概念、发展、模式及实践案例。

让我们跟随

《时间银行:一种公益积分体系及应用》

,一起走近“时间银行”,储存时间,以爱换爱。

虽然“时间银行”一词来源于美国,现代时间银行发端于日本,但是在我国农村普遍存在且历史悠久的“换工”“帮工”合作早已显现出时间银行的原型。在生产物资匮乏、生产力低下的年代,为解决农忙时节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农民以家庭或村落为单位开展生产互助,共同耕田、插秧、割稻、晒谷,形成了相互援助的农耕生产关系。

据学者研究,我国近代农村的“换工”虽然有合理计算、对等交换的原则,但它不同于绝对等价交换的交易,其中“存在着基于亲密感情的支援的侧面”。换工表面上是解决临时性的具体问题,实则反映了村落长期的人际关系。看似属于生产层面的工作,实际折射出精神层面的伦理道德。它源于村民间的情感,以相互信任、团结友善为基础,整合了村落劳动力,解决了单个家庭的困难,实现了全村劳动力效益最大化。同时又起到了增强村民凝聚力,密切家庭关系的作用,弘扬了邻里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随着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家庭生产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加上土地承包、流转等新的生产关系出现,“换工”的需求开始变小。但有些地区由于年轻人外出务工经商,还是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党和政府领导下的新时代“换工”呈现出新的面貌,互助内容从农忙生产延伸到帮扶孤寡老人、村落管理、科技技术培训、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加快了农村创业致富,增进了邻里和谐,促进了乡风文明建设。

1827年美国人乔赛亚·沃伦开设了“辛辛那提时间商店”,以工作时间为单位出售商品;1832年罗伯特·欧文在英国伦敦创立了“全国公平劳工交易所”,发行以时间为单位的“劳动票据”;1973 年水岛照子创立了第一家现代时间银行……一代又一代人进行着对时间银行的探索,为消除歧视、建立平等的社会而努力。直到埃德加·卡恩教授从理论上、机制上对时间银行进行了全面论述,为它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吉尔·赛芳教授论证了他在建设公民社会权利、公民经济权利和公民政治权利方面的显著效果。时间银行承担起了促进社会融合、增加社会资本的新使命。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云计算、智能终端等技术开发的时间银行系统为时间银行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使用的便捷性、传播的广泛性、数据的安全性方面有了极大改善。时间银行已经从一个实验项目演变成遍布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

金钱和金融本该为人服务,但现代社会中金钱几乎衡量了一切。那些让生命有价值的东西正在逐渐消失。社会的根本财富应该是人,赚钱不应该成为工作的唯一目的。如果完全依靠金钱,人类活动的“社会性”将消失殆尽。真正维系人性的基础应该是互助的社会而非竞争的经济,时间银行的出现和不断发展代表了人类社会对共建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

拓展阅读

《时间银行:一种公益积分体系及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关于时间银行的研究专著。时间银行是一种新型的公益模式,是为了增加社会资本、建立核心经济而建立的一套以时间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互助体系。时间银行是以志愿服务精神为内核的互助模式,所配置的不仅仅是人力资源,还包括物资、空间等各类社会资源,可以被广泛应用于社会治理、社区营造、扶贫助困、养老护幼、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

本书讲述了时间银行的理论与发展,介绍了时间银行创建方法与特色案例。内容既有理论性又有实操性,逻辑清晰、通俗易懂,可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时间银行相关知识以及实际应用方法。

作者简介:

蔡俊,中华志愿者协会社区志愿者委员会时间银行项目负责人,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会志愿与公益分会理事,湖北公益创新研究会成员。2018年开始从事时间银行研究,多次受邀在全国各时间银行论坛中作报告,是国内该领域知名专家。

影像测量仪系统

上海光学影像测量机多少钱

影像测量仪系列

自动测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