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粗读了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学家茶座》丛书。其中一本书中有一篇关于储蓄率的文章引起了我的特别关注,因为我从未想象到一个国家的储蓄率竟然与语言有关。作为一个从事语言教学多年又对理财(存钱)充满无限乐趣的人,我自然不会放过研究这一课题的机会。
储蓄率和语言,这是一个在一般人看来风马牛不相及的话题。可是,在这篇文章中我却看到一位美籍华裔专家(Keith Chen)的结论:是否把钱存入银行(储蓄)与其所讲的语言相关。比如:说英语的美国人很少存钱,而说汉语的中国人特别喜欢把钱放到银行吃利息。据说,这个观点是有大数据支撑的,足以令人信服。
记得奥巴马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让十三亿中国人过上美国人一样的生活,那将是一种灾难。我至今不十分理解这句话,也没有去查其背景。只是觉得奥巴马有点不近情理,有些不讲道理,简直就是个野蛮人,完全是一种优越感在作祟。为什么中国人就不能达到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呢?如果有朝一日中国人的人均收入达到了与美国人一样的程度,我们会去模仿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吗?果真有这么一天的话,这个世界就真的会崩溃吗?当年唐朝、宋朝中国经济占世界首位的时候,相对生活水平真的赶不上现在的美国人吗?当然那个时候还没有美国人,那当年的欧洲人是如何生活的?会像我们一样喜欢存钱吗?
在我看来,这个话题为语言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应该属于语言经济学的范畴,而语言经济学是1965年创立的一门学科。据说,山东大学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内领先。我是偶然发现,属于井底之蛙,实在不敢保证这是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方向,但我觉得这个话题挺有意思,所以,我准备多读一些这方面的书,看一看这方面的文章,权当满足一下兴趣,打发一下无聊吧!
下面分三个方面介绍一下我手头的信息。1、中国人为什么热衷把钱存入银行?2、美国人为什么不喜欢存钱?3、储蓄率与语言有关吗?
一、中国人为什么热衷把钱存入银行。
先看一组有关2011年储蓄率的数据(网上查得的数据,不一定可靠。因为有数据说1959年至2014年美国的储蓄率为0.8%--5.6%,让我不得要领。):
美国:15.8%; 巴西:17.2%; 欧盟:20.3%; 日本:21.7%; 印度:32%; 中国:50.3%; 新加坡:51.5%。
有些学者将我国储蓄率高归结于东方人特有的勤俭持家的儒家文化传统。从数据上看,东亚国家的储蓄率的确普遍高于欧美国家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但仅从文化传统和民族特点出发,还不能完全解释我国储蓄率偏高的问题,因为同样拥有中华文化传统的香港和台湾地区,储蓄率就低于大陆地区。
下面列出大陆中国人热衷存钱的理由,大家可以考虑一下是否可信:
1、中国有崇尚节俭、反对奢华的传统;(信奉天晴带伞,食饱带粮;觉得乱花钱丢人,怕被人说“不会过日子”。)
2、货币幻觉的存在;(崇尚守财奴的生活,相信存钱才能挣更多的钱。天天数钱的感觉真好。)
3、整体收入水平升高;(邓爷爷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但当时忽视了一个问题:增加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比增加高收入家庭的收入更有利于刺激消费;有些人有钱没处花,但有些人确实没钱花。)
4、社会保障机制极不完善,住房、养老、教育、医疗需要占用的资金过多,导致消费信心缺乏;(未来的预期支出是个未知数,导致人们不敢花钱。)
5、金融市场不完善,缺乏投资渠道;(风险相对较低且收益比较稳定的投资工具比较少;中国股市是个赌场,P2P平台经常跑路,造成人们不知道如何理财,容易上当受骗。)
6、消费信贷发展不够积极;(中国人对借贷有天生的反感,不愿意借钱度日;欠人家的钱心里难受。)
7、男女比例失衡。(虽然女孩的家庭相信富养女很有道理,但婚姻市场的竞争压力升高,迫使男方增加储蓄,提高竞争地位。性别失衡越严重,男方储蓄率就越高。)
以上是专家列出的理由。我觉得还有2点理由也很重要,一是中国的信用体系非常不健全,买东西怕买到假货,买股票怕大跌,买理财产品怕平台的人跑路,出门旅游怕挨宰,结果抑制了消费。另外一点理由就是很多中国人对未来缺乏足够的信心,总是怕意外的情况出现,主张未雨绸缪。
可能还有其他的原因,但主要的就是这些,大家可以对号入座。
二、美国人为什么不喜欢存钱。
《谷歌消费者调查》发现,大约62%的美国人的银行存款不足1000美元;另外还有21%的美国人根本没有在银行开户。另据报道,2014年,英国人的储蓄率达到了十年来的新高,为8.65%,人均月存113.77镑。
调查还发现,在35岁到54岁的受访者当中,有31%的人没有银行存款;这一比例在各个年龄段中排名第一。相对而言,18岁到34岁的比例为29%,54岁到64岁年龄段的比例为28%。
美国人为什么不把钱存入银行呢?主要原因如下:
1、社会稳定
美国社会在经济、社会结构、政治体制上几十年没有大的变动。(都说美国人找不到历史,中国人找不到未来。)美国人对未来的预期相当有把握。
2、工作稳定
整个社会的人才需求达到了相对平衡,所以,没有特殊情况,老老实实工作,不会有太大的失去工作的风险。
3、保险体系健全
美国人近一半的收入都交了各种保险,人所能遇到的绝大部分意外都会有保险公司买单,也就像栓着安全绳,敢于放手冒险。
4、经济发达
满足温饱实在是太容易了(麦当劳是给穷人准备的)。不会轻易让生活陷入困境,甚至还可以保证不错的生活质量。
5、文化传统使然
美国文化重视个体,喜欢冒险,倾向于花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推崇及时行乐。
6、高额遗产税
遗产税高企让美国人觉得没有必要留钱给子女,“自立”的理念也让子女不立足于“啃老”。
然而,美国人不把钱存进银行,不代表他们不存钱。实际上,美国人和中国人只是把余钱放在不同的地方。美国人几乎都搞投资了,而中国的金融业和中国人的金融观念比较落后,只是一味地追求存钱吃利息。再说,美国的信用体系比较好,虽然也有庞氏骗局,但相对中国要好得多。
相比中国人,美国人确实更爱花钱。文化和制度原因皆有,但绝不能得出美国人因为福利好而不爱存钱的结论。远了(比如:养老)不说,不存钱,孩子上大学就是问题。有没有真不存钱的?有!这类人要么就特有钱,要么就特没钱。那美国人的钱都花哪去了?
2013年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显示,美国人均开销51100美元,平均每月4258美元。同年,人均税前收入为63784美元,即月收入5315美元左右。
那么,每月的4258美元都干什么用了?
所得税一般是收入的10%--35%。
第一开销是住房(房租和房贷),约占总消费的33.5%;
第二高的项目是交通(油费和修理费),约占17.6%;
第三大的开销是日常饮食:约占12.9%;
个人保险和养老金:10.8%
医疗保健:7.1%
娱乐:4.9%
穿戴和服务类消费:3.1%。
至此,我们分析了中美两国人储蓄的差异及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但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储蓄率与语言有关。兴许,单独研究中国人或者美国人都不会考虑到语言因素,但如果把两个国家的人做一个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可能会有所不同。
三、储蓄率与语言有关吗?
新近的研究表明,语言的结构会影响我们对未来事物的判断和决策,甚至可以决定你未来的健康和财富。
拿储蓄和消费来说,为什么中国人更倾向于节俭和储蓄,而每到下午时分,英国人宁愿懒散自得地品着下午茶也不做别的事情呢?历史、文化、心理等因素已经给出了众多解释。陈基思则认为,语法在这里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比较经合组织成员国家近25年(1985—2010)的国民储蓄率,陈基思发现,多数经合组织成员国年储蓄率超过GDP的四分之一,部分成员国的年储蓄率达到了GDP的三分之一,而希腊在过去25年国民储蓄率刚刚超过10%,排名垫底。排名倒数第二、第三的是美国和英国。(希腊人为什么不存钱?我暂时没有查到与希腊语有关的信息,只是得知希腊人“懒”,追求享受,他们有“今晚有50欧元,就要今晚花光”的习惯。)
经合组织国家在政治体制和禀赋上都很相似,成员国的加入都需要符合民主政府、开放市场和自由贸易等要求。是什么造就了这些国家之间储蓄率的巨大差别?是一个不太可能的因素:语言!
时间变量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语言上也是如此。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会谈到时间变化,体现在语法规则上,便是时态。
不同的语言对时态的区分程度不同。有些语言区分强烈,而另一些语言对时态只有较弱的区分,甚至不是强制性的。
陈基思认为,从更深层的角度来说,中文并没有将时间进行严格的分割,而英文则将此作为语言正确与否的准则之一。
研究结果表明,语言中没有区分将来时态的人,在任一给定年份中储蓄的比例要高31%。
一个潜在的假设是,不区分将来时态的人认为未来就在眼前,所以要存钱,以备不时之需。
事实上,语言的差异并不是导致人们具有不同储蓄行为的直接原因。最大的可能是,语言反映了人们深层次的思维差异,正是这些差异驱动着人们有着不同的储蓄行为。
陈基思假设:如果人们认为将来和现在没有关系,那么他们现在的行为就不会为将来着想。
中国的语言同样具有中国文化中庸的特点,对事物的表达可以模棱两可,充满不确定性。于是,中国人从骨子里缺乏安全感,因此一直都偏向囤积储蓄以备不时之需。
不同语言时态上的差异也会造成诸多思考路径的不同。例如:在英语中需要用明确的语法变化来表示不同的时态。例如,昨天下过雨:It rained yesterday. 正在下雨:It is raining now. 将要下雨:It will rain tomorrow.英语中需要很多的元素来表示事件发生的时间,需要根据要描述的事件的时间来调整要说的话。英语语法禁止你说成:It rain tomorrow.
在这点上,中文的表达方式跟英文恰恰相反。中文会直接说“昨天下雨,现在下雨,明天下雨”,并没有将时间进行严格的分割,而英文则将此作为语言正确与否的准则之一。
这一区别细想起来就非常有趣,因为描述时间的方式会决定我们思考时间的路径,进而可能影响到我们对不同时间段的感知和偏好。英语区分时态意味着,我们在谈论未来或者过去的事件时,已经严格区分好时间段,未来和过去两者之间有本质的不一样。这种语言的差别会导致“未来”看起来跟“现在”很遥远,当然存钱也就相对困难了。如果语言中没有区分将来时,对现在和未来的语法表达一样,会让人们感觉未来就在眼前,于是存钱就是当务之急了。
饭桌上与老婆探讨这个话题,她说,是啊!中国人都愿意多生孩子,因为总是担心将来养老的问题,就是不考虑眼下如何养小的问题。我说,可不是嘛!人家老外认为,将来就是将来,明天的事情明天做,未来的事情未来解决;中国人就不是了,未来的事情现在就得考虑好。
陈基思在搜集材料时发现,欧洲北部的一些国家语言中没有使用将来时态,恰恰就是这些国家最喜欢储蓄。
储蓄率与语言真的相关吗?你可能不信,但我宁愿选择相信。你如果不相信,也要给出理由来。
但是,我仍然有一个疑惑跟大家分享。大家知道,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可是,当一个人的第二语言也达到母语一样的水平时,思维是否会发生冲突呢?当他在考虑是否储蓄时会不会难以抉择呢?汉语这边说:有钱存银行;英语却在这边说:把钱花掉吧!会不会因此而把钱留在家里既不存也不花呢?但是,我这里没有大数据,可以等以后遇到认识的美国华人问问再说。
我们学习英语多年,英美文化也潜移默化地对我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当我们决定是否存钱的时候是用汉语思维还是用英语思维呢?答案不言而喻。由此我想到,语言本身可能对思维进而对储蓄决策产生影响,但绝非是决定性的,影响最大的恐怕还是文化、环境和传统等因素。
最后我要说的是,对我们来说,教学研究很难创新,而语言研究既很干巴又很艰难。为什么不可以尝试一个新的支点呢?比如,储蓄率与语言,不但结合专业,还很有新意,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