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蝴蝶一动翅膀,就有一场风暴”。
5月25日凌晨,国内最大“催收公司”湖南永雄资产管理集团突然发文宣布停业。
永雄集团号称‘国内最大"的催收公司,
曾经谋划在纽交所上市,后撤回上市申请。
这家全国最大的催收公司在2022年年度总结表彰大会上曾透露,
其2022年营收超过8亿元,2023年计划年营收10亿元以上。
好端端的,为何要突然停业?
因为直接被安徽警方,直接给端了“老巢”。179名员工被安徽警方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催收行业,属于贷款行业的衍生行业,
有人放款,有人借钱,那么同样就会有人借钱不还,这就是为何催收行业为何会存在。
但是想让别人还钱,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在行业中难免出现催收恐吓、暴利催收,甚至骚然“老赖”家人等情况。
可以说目前整个催收行业,都是处在“灰色地带”的一个行业,只要“追求”规模,就一定会出事。
在言叔看来,这也是永雄资产为何会出事的重要原因,永雄员工人数高峰时,人数达到1.7万人,
已经属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公司了。
管理半径太大,必然无法全面管理下面的人,这就跟《狂飙》里后期强盛集团人太多,老大无法全面关注手下是一个道理。
02
行业内的巨头都不行了,估计对整个行业,都将是一次深度调整。
这个行业,预计基本上难以壮大,但也难以彻底消除,因为只要有老赖的存在,就必定会有催收。
只是形式不一样而言,可能是以部门的形式存在,也可能是以法务的方式存在,同样也可能以公司的方式存在。
它属于金融行业的最后一个闭环。
根据言叔的了解,
这个行业过去之所哟有需求,主要是一些类似保险、银行等部门机构的衍生,扮演着这些机构“打手”的角色。
而从事这个行业的这些老哥,基本也不怎么受大家待见,无异于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通常来说,这些从业者会按照逾期的程度,分为不同的阶段,然后不同管理者对应不同管理指标,最常见的方式就电话、短信催收等。
比较常见的画面就是
一群西装革履的“精英”手持电话,对着电脑,面带焦虑,日复一日重复着同样的工作,是否更像披着金融外皮的工厂流水线。
在言叔看来,此次对催收行业头部公司的整顿,是一个较为明显的信号:民生高于一切,合规催收,不再是纸上谈兵。
可能有人会问,欠债还钱,不是天经地义,催收者替借钱的人去去要钱,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
催债其实一直都在,只是合规不合规的问题。
2021年3月,“催收非法债务罪”正式纳入《刑法》,使用暴力、胁迫、恐吓、跟踪等手段催收非法债务的行为被纳入到刑法规制中。
可以预料,
以后必然一方面会不断强调催债的合规,另一方面对“老赖”的惩处、限制机制,也会越来越明显。
03
借钱不还,催收,本质上是一个负循环的事情。
催收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内庞大的不良资产市场。近年来民间借贷和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为催收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言叔接触过部分干催收工作者,属于典型的表面光鲜亮丽,
但更像是个“机器人”:他们底薪不高,提成很高,基本都是西装领带打底。
他们的工作日常,基本都是走路都经常在打电话、发微信(催款),每天打开电脑,基本都是各种催收任务。
催收的本质,就是看谁能唬住谁,而且催收员的手段也都不一样,这个主要取决于催收员自己得到性格和心情,通查还与逾期时间有很大相关性。
他们一般将预期时间分为M1、M2、M3等阶段,即代表逾期1个月、2个月、3个月……
不同阶段采用的手段也不一样,最开始可能只是电话、短信催收,欠款的时间越长,往往手段越高明,比如对爱面子的人,可能会搜集各种信息后,广而告之。
图为电影《宝贝计划》中的催收场景
对于比较胆小的人,可能只是口头警告。对于一些久欠不还的老赖,门上淋满了红油漆,周围的墙上贴着黑白海报,在门上写着醒目的“欠债还钱”,这些都是较为易见的场景。
但随着此次对催收行业的整顿,
估计以后催收行业,必然将越来越规范。
言叔了解到,《催收指引》即将出台,对催收的各方面都做出了相关指引,比如:
例如在交互式催收方面,征求意见稿要求对单一债务人或相关当事人的主动通话频次每日不应超过3次;
单次现场催收人员应至少两人,不宜超过三人;
现场催收人员应尊重债务人及相关当事人个人隐私,未经同意,不应擅自进入其住宅等私人场所或办公场所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