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振民
“这才是深圳该有的样子!”
2022年12月18日,星期天,一位跑友在朋友圈里留下了这样一句话。
这一天,是深圳南山半程马拉松的开跑日。
清晨8点,所有选手从人才公园东门出发,奔向21.0975公里外的终点。
上一次深圳出现万“马”奔腾的大场面,已经是三年前。
作为一名曾经的马拉松爱好者,这一天,我的朋友圈无可避免地被马拉松霸屏了——美照、奖牌、成绩、PB……参赛的跑友们晒的内容各异,但欢快沸腾的心情都是一样的。
在这个气温低至5摄氏度却暖阳高照的冬日上午,久违而熟悉的一切,仿佛都回来了。赛后,主流官方微信公众号不约而同地对这场三年以来深圳首场马拉松赛进行了重点推送。
马拉松赛的回归让深圳跑圈重新欢腾了起来,更映照着深圳体育赛事活动的全面复苏。曾经丢失的岁月,曾经错过的故事,曾经向往的远方,正在以我们引以为傲的“深圳速度”,疾驰归来。
1
12月17日下午,在深圳湾体育中心的领物现场,我见到了李浩——他是南山半马的赛事总监,也是华润文化体育发展有限公司的副总监。
上一次和李浩见面,还是在今年6月份,当时他正在忙深圳校园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的事。这一次再见,看上去憔悴了不少。
我笑着问,最近没睡好吧?
“是啊,太多事要处理了,睁眼闭眼,都是比赛,每天能安稳睡上三四个小时就不错了……”才聊了几分钟,李浩的手机铃声就响了起来。接完电话,又收到同事发来的一张照片——是赛道上一棵树被大风吹倒的图。
“今天风太大了,得马上通知人去处理……”一边说着,他又在微信群里忙活起来。
几天前我发给他的采访提纲,李浩都没时间细看,更不用说亲自回复了,最后实在抽不出空了,让同事给我简单介绍了一下相关情况。
“实在是太忙了,不好意思啊,兄弟,你将就着用……”
李浩的焦头烂额,我非常理解。相反,如果他没那么忙,倒是有点出乎我意料了。
从8月就开始筹办,到10月份官宣12月4日开赛,中途又因疫情延期,最后再度定档12月18日。直至比赛日发令枪响那一刻,李浩那颗悬了好几个月的心,总算是落了地。
“宣布赛事延期前,深圳市各区的新冠阳性感染者人数持续增加,为确保跑友们能健康安全地参与比赛,我们才决定延期。延期公告发布一周后,接到有望办赛的通知,我们才松了口气。”
关于从延期到恢复办赛的过程,官方的推送是这样叙述的——
12月5日,深圳市疫情指挥办发布“9号公告”,全市小区等各类公共场所不再“查核酸”,凭绿码进入,疫情政策开始调整。
12月9日,深圳全球招商大会举行。
12月10日,全市247个新开工项目启动。
随后,“磨房百公里”徒步、马术公开赛等一系列体育赛事“开动”。
人气最高的南山半程马拉松也定于12月18日举行。
一系列密集的商务、文体活动无疑在宣告:深圳也回来了!
▲清晨8点,所有选手从人才公园东门出发,奔向21.0975公里外的终点。
2
疫情之前,深圳被誉为“马拉松之城”,这一点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公认的。无论从跑步人群的数量、跑步环境,还是跑步赛事和活动的规模、影响力和数量而言,深圳在全中国都是名列前茅的。
最巅峰时,深圳一年从年头到年尾,一共举办了7场超万人的大型马拉松赛,包括深圳国际马拉松赛、深圳宝安国际马拉松赛、深圳南山半程马拉松赛、深圳龙岗半程马拉松赛、深圳大鹏新年马拉松赛、中国(深圳)女子马拉松赛、深圳盐田山地马拉松赛。总报名人数和参赛人数均创下历史新高。
至于5公里、10公里的路跑赛,几乎每个周末都有,档期排得满满的,跑友们都恨不得自己有八条腿。
在深圳几乎全民跑马的浪潮下,深圳的本土跑团亦呈汹涌蓬勃发展之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跑步健身的洪流之中。过去三年,众多跑团的跑友们依然在坚持跑步运动,并期待深圳各大马拉松赛和路跑赛事的再度重启。
12月8日,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发布《关于促进文体旅游消费支持行业恢复发展的五条措施》。其中最后一条是:“大力发展户外体育运动。按照‘一赛一审’要求,有序恢复线下体育赛事,加大赛艇、帆船、马拉松、自行车等户外运动赛事供给,办好南山马拉松、宝安马拉松等品牌赛事,做到体育赛事应办尽办。”
光和希望,照进现实。
赛后,《晶报说》如此评价南山这场马拉松赛——
“它让人们感受到了城市的活力和烟火气,让人们听见了城市更有力的心跳。对于城市而言,马拉松赛事的举办也是一种宣示和隐喻。在疫情的阴霾之下,大家都在负重前行,但却始终坚信会拥有光明的未来。抗击疫情的过程,就如同一次艰苦的马拉松,每一位跑者都无比坚韧,向着前路和希望不停地奔跑。”
▲赤脚跑者成了一道风景线。
3
这场马拉松赛如同久旱后的甘霖,给沉寂许久的深圳跑圈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站上赛道的跑友们心潮澎湃,百感交集。多位曾经的跑圈“老友”都在赛后给我发来了热烈的肺腑之言。
跑友“小小”曾经是一位空姐,退役后转行,2016年爱上了跑步,至今已跑了50多场全马和10余场越野赛。这位美女辣妈完赛后,心情格外激动,“发自内心的笑容,就是全世界最耀眼的光。我觉得整个城市都需要有一场这么热烈的比赛,来让我们感受到冬日的暖阳。跑完之后感觉非常快乐,因为看到有这么多人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疫情三年,她都没有丧失奔跑的动力,依然保持着日常跑步的习惯。
“雅风”是深圳地铁的一位工作人员,他说自己今年一直在为12号线的开通奔忙,基本上没怎么训练,但一直执着地“等着一场深圳本土马拉松赛的到来”。他带着相机跑完了全程,并记录下了很多精彩瞬间。
“亚曼”过去4年一直没有停止过奔跑,赛后她说,“我今天跑完了人生的第一次半程马拉松(用时1小时50分),感觉非常好。跑步让我收获了健康、自信、快乐。这4年中我的身体一直保持在良好的状态,每天都充满了信心,心情也非常愉悦。人生有太多的风景和诱惑,唯有坚守内心,才能领略到不同的美景。”
“玲子”是一名纹绣师,也是一名资深跑者,比赛当天,她画着美美的妆,穿着一身红艳的赛服,跑出了自己的个人最好成绩,“今天我的完赛成绩是1小时39分,PB了,我也很意外。深圳这座城市年轻、务实、文明、热情,我会继续坚持跑步。”
“Adong”是跑圈自媒体工作者,“深圳已经三年没有马拉松了,跑友们的激情都在今天释放了出来。熟悉的感觉都回来了,赛道上大家互相打招呼,这种亲切感真是久违了。”当天他带着女朋友一起跑,“虽然她最后摔了一跤,但还是跑出了不错的成绩。真的很开心!”
曾担任深圳马拉松赛事总监的符鸿霖也顺利完赛南马,作为一名赛事组织者,他特别振奋和欣喜,“今天在现场看到了好多好多熟悉的面孔,每个人都特别兴奋。这是一个重要信号,希望能够带来新的景象,也希望深圳的其他马拉松赛,甚至全国的马拉松赛都能够尽快恢复。”
“云风120”是一名医生,过去几年,他一直工作在抗疫第一线,却从来没有放弃过跑步,今年的南山半马,他作为官方急救跑者参赛,为选手们保驾护航。赛后,他激动的心绪久久未能平复,“这是2022年深圳唯一一场大型马拉松赛,今天阳光灿烂,温暖了广大跑友的心,咱们今后自由奔跑的日子一定越来越好!”
看着一个个跑友迈过终点线,领到属于自己的那块奖牌,并绽放出灿烂笑容,李浩紧绷了数月的神经,终于松弛了下来——为之付出的日夜辛劳,都值了。
赛后,他发了个朋友圈,“迈出这一步,会让人们看到希望。”
▲辣妈跑者小小。
4
这场万人马拉松赛暂时画上了句点,深圳体育的全面复苏才刚刚开始。
过去半个月,深圳的体育赛事活动遍地开花,市民们纷纷走向户外,强身健体,全民健身的热闹景象又回来了。
仅仅12月10-11日这一个周末,深圳各区就有多场赛事活动同时进行,覆盖包括磨房百公里、绿道欢乐跑、跑团联赛、青少年足球锦标赛、智力运动系列赛事、马术公开赛、跆拳道大奖赛、全民跳绳大赛等在内的众多项目。
2022年的余额虽已所剩无多,但在最后的十余天里,深圳的赛事活动将呈井喷之势。环大鹏100超级滨海山径赛、壹基金为爱同行、深圳常青国际网球巡回赛、斯巴达勇士儿童赛深圳站、粤港澳大湾区羽毛球混合团体总决赛、各区运动会和体育嘉年华……都已经抢占好了档期。
赛事清单甚至已经列到了春节之后,比如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在今年举办的深圳马拉松、宝安马拉松,有可能将于明年二三月份回归。
深圳的赛事活动快速恢复,带动了行业的整体复苏,各大赛事运营公司开始忙活了起来。
不少赛事组织方都对南山半马的成功举办感到振奋。
资深赛事运营人、深圳市七道赛事公司总经理“天堂”赛后在跑友群里留下了这样一句话——“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最近一段时间,是他过去三年最忙碌的时候。
“每天早上8点就进入了工作状态,最晚要忙到晚上11点多,只睡五六个小时,”以至于下午5点多我给他的微信留言,直到晚上9点多他才有空回。环大鹏百公里越野赛是“天堂”和该公司的重点项目,即将于2022年的最后一天开跑,“各种大小事务太多了,每天都有忙不完的活儿。同时还要筹备明年的深圳铁三赛……”
“天堂”很享受目前忙得四脚朝天的状态,“我们挺过了最艰难的时期,现在终于迎来了希望之光。感觉过得很充实,未来的事业和生活又有了奔头……”
爱德曼体育的负责人艾帆说,她的公司最近接赛事活动和运动服装的单接到手软,“客户都很着急,都要求今年底之前完成活动,你看我嗓子都喊哑了……”
因为公司人手不足,艾帆只好忍痛割爱,推掉了部分活动。“之前因为疫情走了不少人,目前正式员工只有6个人,实在忙不过来啊!”等忙过年底这段高峰期,她打算招收一批新员工,来应对源源不断的业务需求。
寒冬散去,春暖花开。
2020年3月,深圳市出台《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出:到2035年,成为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全国典范,体育创新能力、体育综合竞争力世界领先,成为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到本世纪中叶,跻身世界体育产业高度发达城市行列,成为国际体育示范城市。
宏大蓝图的实现,依靠的是一个个坚实的脚印和持续不懈的努力。深圳体育的回暖和复苏是漫漫征途上的重要一步。
流年笑掷,未来可期。
奔跑吧,深圳!
版权声明:
本专栏刊载的所有内容,版权或许可使用权均属晶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复制或改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需转载或使用,请联系晶报官方微信公号(jingbaosz)获得授权。
来源 │ 晶报APP
统筹:李岷
记者:邹振民
制图:树树
编辑:叶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