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以来,光伏硅片价格一路下降,光伏股票近几天进入快速下跌。第三方价格平台、硅业协会、各路大V,都将下跌的原因归结于硅片产能过剩,真是如此吗?
中环和隆基什么时候高尚到牺牲自己利润把价格打下来刺激下游装机需求来维持行业良性发展了?
他们率先降价而且降这么狠客观上确实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主观上却是不得已为之,中环和隆基大降价清库存同时提升稼动率主要就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市场份额和有效产能,事实上已经形成了极端的价格战,唯有在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或者即将严重过剩时才会不得已选择这种牺牲利润换去市场份额的打发,这是显而易见毫无疑问的事实。
最近两年涌入这么多企业都来做硅片,一旦开始下降周期中环和隆基就不得不面对要份额还是要利润的问题,当然硅料也会降价而且降价幅度可能不会比硅片少,中环和隆基的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还是有效的,这也是他俩敢率先这么狠降价的底气,就是给那些刚进来的二三线企业的下马威,明确的告诉你们老实点那些还没投入的规划该延缓延缓该放弃放弃吧。
硅片是离硅料最近的,下降周期里库存就是最大风险,中环和隆基大降价清库存和保持高稼动率并不矛盾,这样才能保持更快的周转率,更高的有效产能和市占率,这时候看重的不是利润而是市场份额。
组件扩产也很厉害,尤其是通威股份这个价格屠夫入局后,通威最近的报价已经到1.8附近了,天合光能却说自己要保持利润,硅料硅片降价两三个月后才能有效传递到其成本端到时候才会大幅度降价,一方面说明组件竞争格局比硅片好多了,另一方面也说明组件多少还是有些渠道竞争力的,可以出口卖给欧美啊,所以最近硅料硅片甚至电池片都降幅很大,组件却很温和,一方面传导需要时间,另一方面得益于组件的渠道竞争力,即便如此组件厂商也面临通威抢占市场份额的威胁,又不敢和他打价格战。
下降周期里无论多么不愿意承认,都改变不了组件和电池片竞争格局远远好于硅料硅片的事实,这些不是靠诡辩所能改变的。下游电站和相关辅材无疑是这场下降周期里的最大赢家,我估摸着明年底硅料可能在10-12万左右,组件大概率在1.5以下,装机量会迎来史无前例的大爆发,并且这种爆发随着硅料的持续下跌会延续到后年。
我们先借黑鹰光伏的统计数据看看:
注:黑鹰的数据可能有误:2021年装机量应该是170GW,2022年应该是预计245GW,2023年预计350GW。分析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一些结论。
一、产能与股价走势无关
硅片、电池、组件产能过剩是正常现象。考虑到生产冗余,各环节产量并不相等,应该是:硅片》电池》组件片。
表中数据表明,2020年、2021年三环节产能都远大于实际产量,也就是过剩。然而光伏板块各公司股票这两年都是走出了翻倍的行情。
可见,产能与股价没有相关性。
二、硅料产能意义大于其它环节
数据可见,每年硅料的产量与产能相近。20年产量与21年相差不大,但光伏组件产量相差较大。
其原因,硅料生产主要是工业硅提纯,工艺是Si-SiHCl3-SiHCl4-还原Si,其中SiHCl3 和H2需要循环重复利用,产线启动后,一般不能停车,停车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所以,20年产量过剩,硅料价格跌到6万元以下,厂家宁愿做库存,也要生产。好在21年的需求增长消化了库存硅料。
与硅料生产不同,硅片、电池、组件的生产就灵活得多,随时启动、停工拉晶炉、生产线,丝毫不会带来原材料的损失。这些环节重要的是产品质量和销售能力,大产能是需求高峰时可以满足需要,而不是必须一直开满。事实上,今年硅料大厂稼动率超过100%,而其它环节到达85%以上就可称为满产了。如果以硅片产能大于电池产能就推断硅片过剩,带来硅片价格战,要么是不懂,要么是别有用心。
三、截止目前,硅料产能与装机需求是产业链矛盾关键点
20年硅料过剩,致使硅料资本支出减少,21年巴黎协定签订后终端需求增长,硅料产能不足,硅料价格上涨。22Q1年印度抢装,鹅乌危机,欧洲需求暴增,此时硅料扩产滞后于硅片、电池扩产,致使硅料供应错配,价格长期位于300元/KG以上的高位。
进入22Q4,硅料新建产能逐步投放,逐渐大于后端需求,硅料价格回归是再合理不过了。
然而,这次降价却成了硅片的错!
四、硅片降价引发产业链降价
产品降价原因就是供过于求,但还可细分:
1、需求不足
过去光伏行业经历了欧美双反、国内光伏新政,都致使需求断崖式下跌,从而带来行业灾难。
这次降价是否是灾难?肯定不是。
2、供应过剩
本次供需失衡,不是由于需求不足。
虽然年底国外需求减少,但国内大基地大量需求还没有释放。前不久有次电站业内专家交流时说到今年集中式电站大量项目等待装机,预计国内总量会到100GW以上,至少90GW没有问题。但是,现在集中式装机积极性不高,预期已经降到85GW。显然,15GW的装机量完全可以消化Q4的硅料增量。
国内电站装机积极性不高带来了需求不足,这是供求失衡的原因。电站不装机的原因是组件价格长时间维持在1.95-2.02元/w,太高了。所以,解决矛盾就必须是降价!
3、硅片降价的原因
正常需求不足时,降价次序应该是:组件—电池—硅片—-硅料。
本次需求不足是由于价格太高引起的,由谁来开始降价?组件还在履行前期订单,显然不会降价;电池话事权有限,没有意义。硅料处于高利润的蜜罐里,显然也不会。只有硅片。
硅片是中间环节,历来是赚取加工费。硅片端有个特点,集中度高。中环、隆基为双寡头,正常年份市占率为50%,高峰时可达70%。所以硅片首先降价就合情合理了。
4、为何是中环
目前,中环的产能迅速提高,已经达到140GW,并且是唯一可以大量供应高品质210/150、各种N型薄片的厂家,具备硅片的定价权。
中环的组件产能很小,硅片销售量最大化是中环追求目标,具备推动终端需求提升的动力。
在终端需求不足时,中环的硅料消耗量足以与硅料厂家谈判,取得期望的硅料价格。中环是硅片专业厂,没有后顾之忧,便宜的硅片供应给独立的电池组件厂,可以促使电池、组件价格依次下降,从而达到刺激终端需求的目的。
五、硅片降价的大局观
中环降价不仅仅是公司的博弈,更多是行业策略需要。
1、3060的需要
3060的实现是有路线规划的,每年的集中式电站装机必须完成。
2022年硅料价格高涨,阻碍了集中式电站的装机,因此发哥多次约谈产业链厂家。通威股份上次的高调低价竞标组件就是试图引导组件价格下行,但组件厂本就没钱赚,如何跟进?本次中环降价也是大规模约谈之后,恰逢硅料新产能释放,同时国外需求下降,所以降价水到渠成。
2、提升光伏需求的需要
光伏发电备受诟病的一条是电网消纳不足。解决电网消纳的途径之一是配备储能。但由于组件价格高企,电站配备储能几乎不可能。
目前国内电站的平衡点约在1.9元/w,组件价格下降到1.8元,就可以刺激电站的装机积极性。电站以10%比例配备储能,大约折算成本为0.2-0.3元/瓦。所以,组件价格下降到1.6元时,电站就可以完全消纳储能成本。这时,光伏电站没有后顾之忧,大大提升光伏的装机需求。
这可能是中环本次降价幅度之大的原因,目标是组件价格到1.5-1.6元/w !
六、光伏谎言的背后
隆基、中环先后公布了新一轮硅片价格,不约而同地将182/150价格报在了5.4元/片,并且隆基是第一次报150价格,其目的很明显,硅片价格是双寡头约定好的!硅片价格战的谎言不攻自破!
本轮降价,首先是中环降价,二线厂跟进。中环的稼动率由60+%提升到90%,隆基稼动率由70%上升到85%,可见中环、隆基不存在去库存的问题,反而是提高产量,保证供给,从而保证降价带动产业链降价的有效性。
既然硅片降价是双寡头统一行动,硅料价格实际已经同步降低到合理的价位就是不容置疑的了。所以,本次硅片降价就是原料价格降低的正常价格传导!
为何市场口舌要制造谎言?看看股票走势就清楚了:高位唱多,低位唱空!
可以肯定的是:本次降价完成后,光伏需求将继续维持高增长,光伏链股票继续保持高成长性。
走夜路吹口哨的恰好是像通威这样技术不够领先的硅料企业。想试图靠买通平台扭曲硅料成交价的信息,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外加一些所谓的大V的病毒式的洗脑,才给市场营造出一种硅片价格雪崩,硅片企业大幅亏损的错觉。
事实上,这是硅料企业暴利的结束,以及下游均受益的阶段,真真正正有技术实力的光伏企业明年的利润会爆发式的增长,倒是那些坑蒙拐骗,靠吹牛去融资的X机和X良就真不好说了。
我会在
公众号:海涵财经
每天更新最新的医疗新基建、一体化压铸、 汽车智能化,激光雷达,HUD,车规芯片,空气悬挂、L3级智能驾驶、PET铜箔,纳电池,800V高压,光伏HJT、TOPCON、钙钛矿、光伏XBC、BIPV、IGBT芯片、碳化硅SIC、CTP/CTC/CTB电池、4680电池、工业母机、海风柔直高压、新能源车高压快充、高镍三元、碳纤维、PET铝箔、PET铜箔、空气源热泵、新材料、中药创新药、中药配方颗粒、乡村振兴、锂矿、钒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分布式储能、集中式储能、抗原检测等最新题材热点挖掘,未来属于高预期差的结构性市场,把握核心赛道以及个股的内在价值逻辑预期差才是根本所在。
— END —
先赞后看,养成习惯
免责声明:图片、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仅用做交流学习,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