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作为7大基础学科之一,是以地球系统的过程与变化及其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其中预测和预防地质事件作为研究对象之一,对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滑坡预警是公认的世界难题,之前国际上没有哪个科研团队敢说自己能真正提前预警滑坡,我们不仅做了,十余次预警还从未错过。”
5月24日,全国政协委员、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许强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自己与地质灾害“过招”二十余年时间,见证了中国地质灾害防治的“绿色飞跃”。“我国作为一个地质灾害频发多发的国家,如何从加强地学科普入手,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成为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为此,许强建议,以地学科普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
群众灾害防范提升
大大降低了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绿水青山,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近几年来,尤其是‘科技三会’以来,科普工作在国家层面被要求从‘软任务’提升到‘硬措施’,正在实现‘希望大家去做’到‘大家必须去做’的转变。”在许强看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环境的科普工作,有利于普及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提高广大公民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应对地质灾害的能力;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生态环境保护氛围,调动公民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有利于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人才的培养,增强青少年对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环境的认识与兴趣。
“近年来,我国对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度高。国内很多高校都设有相关专业课程,从事相关方面科研研究的机构和人员的数量也居世界之首,科研实力也在不断提高,在某些领域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已经走到了国际前沿。据Nature Index统计数据,中国在地球与环境科学领域发表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呈激增之势,中国地区共有23所机构进入全球TOP200。”许强表示,随着科研水平的提高及政府的重视,我国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大大提高了群众的灾害防范与自救能力,取得了显著效果。“结合专业监测措施与目前正在实施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大大降低了地质灾害造成的伤亡人数与财产损失。”
“同时,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和能力也有了明显提升。”许强指出,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各种地面和地下传感装置,以及物联网、无线通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自然灾害风险源的早期识别、提前发现,以及灾害监测预警、应急救援与处置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并使提前主动防范灾害的发生成为可能。“我国在相关领域已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尤其在气象、地震和地质灾害预警等方面,都已建立了相关的监测预警系统,并逐渐业务化运行,在相关领域单一灾种的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党中央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理念、新任务与新措施,为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科普工作亟待加强
使公众进一步了解灾害预警相关常识
“虽然我国在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相关方面的科普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许强委员话锋一转,直言不讳地说,一是政策引领不足,科普机制仍需强化。二是科研实力强劲,科普作用亟需提高。三是经费投入不足,经费来源有待拓展。四是学校作用关键,地灾科普教育有待加强。
针对上述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保护科普工作的问题与不足,许强认为,要大力开展科普教育,提升全社会对于自然灾害的认知水平,重点解决“如何主动防范自然灾害”、“收到预警之后怎么办”等问题。采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全社会对灾害避险科普教育的力度,使公众进一步了解灾害预警相关常识以及关键设备的操作方法,并对自然灾害高风险区的人员加强针对性的灾害避险科普教育和应急演练。
“未来,我们可进一步通过以地学科普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许强建议,通过加强统一领导,建立相关工作机制;开放科研院所,促进科学传播;设立科普基金,加大科普投入;加强科普教育,强化实践体验;加强科普规划,开发科普旅游等措施,加强广大群众对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的知识普及。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王李科 供图 采访对象 编辑 李旻 校对 蔺虹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