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看到网上有很多人说,东北地区是在满清入主中原以后才纳入中国版图的,还打了个比方,说东北是满清嫁入华夏带过来的陪嫁品。
此说法荒谬至极!
春秋战国时期,《尚书.禹贡》就把上古中国划分为九州,今天的辽宁省既涵盖于冀州、幽州、青州之内,但不包括今吉林和黑龙江。春秋以前,《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时,肃慎、燕、亳,吾北土也。肃慎,我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生活在长白山地域。《山海经*大荒北经》亦载:东北海之外,有山名曰不咸(即长白山),有肃慎氏之国。对于吉林、黑龙江地区的东夷各民族部落多数时间实行的是朝贡体系,未设制,没有建立实际管辖的行政机构,以朝贡形式确立隶属关系。
上古九州为泛指,九为极数。
进入战国时代,燕国对辽东、辽西以长城为篱,设立多处郡所,对辽地进行强力管辖。
秦始皇统一六国,实现大一统。对辽地设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延续了燕国的领地及管辖权限,并加大了管理力度。
两汉承秦,对东北继续统辖及接受朝贡。汉武帝时,增设玄菟、乐浪、临屯、真番四郡,这些统辖地区已经进入黑龙江境内,涵盖了松花江、图们江流域。另外,当时朝鲜亦设四郡,纳入汉帝国管辖。
魏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沿袭秦汉郡县制管辖。对吉林、黑龙江及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东夷各部落,鲜卑、乌恒等民族,特设东夷校尉、护鲜卑校尉、护乌恒校尉实行管辖。
在东北曾经有过一个很强大的政权,一直被韩国奉若神明般的存在,三跪九叩认其为祖先,那就是高句丽。
高句丽示意图
高句丽政权为西汉建昭二年(前37年)由扶余人朱蒙建立于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存在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7世纪,高句丽强盛时期疆域,地跨今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北部,东部濒临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汉江流域;西北跨过辽水;北部到辉发河、第二松花江流域。
南北朝时期改称“高丽”,又称“高氏高丽”,与公元十世纪建立的高丽(又称王氏高丽)并无继承关系。
魏晋南北朝,高句丽向中原各王朝称臣,还受到过曹魏和慕容鲜卑政权的两次打击。
初期都城在今辽宁省桓仁,公元3年迁至今吉林省集安,427年再迁至朝鲜半岛平壤。 汉朝以来高句丽一直处于历代中原政权的羁縻藩属体制之下。迁都平壤以后与朝鲜半岛南部的百济、新罗展开争雄。
隋朝炀帝,三次征伐高句丽,直接导致隋帝国崩溃而改朝换代。
到大 唐帝国时期,凭借其强大的国力,灭掉了高句丽王朝,把疆域直接推进到了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安东都护府,开启了对整个东北地区的行政管辖。
南北朝期间,加筑长城,自大同至渤海之滨,基本涵盖今辽宁全部。
东北地区又称关东,是以山海关为界的一种地理划分。明朝修筑设立山海关,致使山海关以北地区成为了塞外,逐渐放弃了对关外的管控,为最终女真部落的崛起并建立后金政权提供了机遇,直接遗患导致满清入主中原,王朝更迭。
八旗铁骑
满清入关后,统一了全国,定都北京,原盛京(今沈阳)保留,因东北乃是其龙兴之地,故作为副都,作为战略性撤退之考量,实行两京制,统辖东北全境。设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处将军,其建制与关外军政分离完全不同,三处将军行使军政一体化管理权利。
清朝自康熙时代即实行封边政策,又称柳条边法,阻止关内汉人北上,以防止流民大肆开发垦殖破坏其龙脉。山海关及长城划分了新的地理概念,山海关以东称为:关外或关东,山海关以内称为:关内或关里。这一称呼迄今还保留在东北人的观念里。
在东北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中,匈奴、鲜卑、柔然、夫余、高句丽、靺鞨、契丹、蒙古、女真、满等都先后建立过自己的政权。一直以来,中原政权始终面临着来自东北地区的威胁,包括两次政权更迭和一次丢掉大片领土偏安一隅。
闯关东,人类历史上少有的一次大移民
多年前,一部热播的电视剧《闯关东》给我们展现了一段中原地区人口大迁移史,一段充满血泪艰辛的苦难史!一段可歌可泣抵御外来侵略的英雄史!
300年前,清王朝颁布了《柳条边法》严禁内地汉民进入辽东满清故地,为的是保护满人的肇兴之地不会被破坏,禁止汉民进入垦殖定居,柳条边,即插满柳条的土长墙,就是篱笆墙,长度有上千公里。
柳条边墙(复原)
但是,随着内地人口的大量增长,土地兼并,鸦片战争、八国联军、太平天国之祸,风起云涌的各地农民起义,连年的战争加之经常性的天灾人祸,中原地区的民众不堪生活的残酷压力和艰难无望,开始了向东北的迁移。
即使禁令严酷,官吏土匪凶残,也完全无法阻挡闯关东者奔向新生活的脚步,一批批山东、河北、山西的移民进入东北地区。
他们主要通过两条迁移路线进入东北,一条是胶辽海路,即,从胶东半岛坐船登录辽东半岛,进而向内陆深入;另一条路线是走陆路,翻越长城进入关内,走辽西走廊,一路向东北腹地进发。
封边政策下,清朝初期,内地社会比较稳定,进入东北的人数并不多。清朝中后期,清廷受到来自俄罗斯的压力威胁,东北人口太少,无法支撑起庞大的领土守卫职责,这时,不得不放开边禁,允许内地民众进入东北实边,
20世纪初,30多年间进入东北的移民以每年30--100万的速度增长,足足增加了1500万以上的人口。
挑筐推车,抱儿携女,一路艰辛,经过无数险阻,来到东北这片梦想的家园。
为什么东北对于内地人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当时的东北,是一个苦寒之地不假,但是这里有着肥沃的土地,丰富的物产,稀少的人口,有限的官吏盘剥。当时在山东流传着一句话:东北黑黝黝的土地,插根筷子都发芽。只要你下力气,在东北永远饿不死人。
勤劳的关内移民,凭借一双吃苦耐劳的双手,用华夏民族几千年积累的聪明才智,很快地就在东北扎下了根,并让整个东北地区迅速发展起来,并一直领先于内地绝大多数省份,这一优势一直保持到90年代。
失去的领土,必须还给我们的出海口!
如今的东北只有辽宁省有出海口,是一个沿海省份,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内蒙古都没有出海口,难道一直是这样吗?
东北亚地形图(外兴安岭以北,包括库页岛以前都是中国的领土)
清末以前,黑龙江和吉林都有出海口,不但有,而且还非常大,海岸线放在现在都是各个沿海省份最大的,并且还拥有一个最大的岛屿,库页岛。
清朝末年,由于满清政府无能,对外同东西方列强签订了无数个卖国辱权条约,这其中就有我们北方的邻居沙皇俄国,沙皇俄国是所有列强里对土地最贪婪的国家,一直虎视眈眈,觊觎着东北肥沃的领土。
通过多次战争、边界入侵、政治讹诈侵吞了我国大片的领土,并且绝断了黑吉两省的出海口,让我们这两个省都能闻到海风的咸腥,却看不到一丝的浪花。
附:沙皇俄国及苏俄侵吞东北领土明细
1689年(康熙二十七年)签订《尼布楚条约》,割让兴安岭及额尔古那河以西约二十五万平方公里国土。
1727年(雍正五年)签订《恰克图条约》,割让贝加尔湖之南及西南约十万平方公里国土。
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直接出兵侵占库页岛,中国最大的岛屿,面积十万平方公里。
1858年(咸丰八年)签订《瑷珲条约》,混同江以西,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广大地区,面积约四十六万平方公里土地割让给沙俄。
1860年(咸丰十年)签订《北京条约》,混同江及乌苏里江以东兴凯湖附近,约四十三万平方公里国土割让给沙俄。
1900年,沙俄出兵侵占江东六十四屯(3600平方公里)六千多中国居民被杀。
1929年,苏联红军出兵东北,争夺中东铁路哈大线,并占领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的黑瞎子岛(2005年划归回来一半岛屿面积)。
合计沙俄和苏俄共侵吞东北13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东三省大。
这一笔笔血帐,是不是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都应该牢记在心!有一天能让我们失去的土地再次回到我们的怀抱!
中东铁路,中国最早的铁路网
清末,沙皇俄国为进一步蚕食我东北地区和攫取丰富的资源,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在沙俄的威逼利诱之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俄密约》。之后,清政府又被迫签订了《中俄合办中东铁路公司合同》,从而使沙皇俄国取得了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的特权,由俄方在中国东北地区投资建设经营中国东方铁路,简称中东铁路。
哈尔滨,100多年前,一座由火车拉来的城市。
百年前的哈尔滨
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一座崭新的城市出现在了松花江畔,随之而来的,还有大批的金发碧眼的白俄移民。中东铁路建成后,大量资本注入,30多个国家在这里设立领事馆和银行贸易公司,以铁路为依托,商贸经济发展迅速,满洲里、富拉尔基、扎兰屯、哈尔滨由此发展起来。
中东铁路,又称东清铁路、东省铁路。包括东北满洲里经哈尔滨至绥芬河的干路和哈尔滨至大连的支路。
由华俄道胜银行控制的中国东省铁路公司兴造修筑,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开始测量,次年开工,5年时间全线竣工通车。
满洲里至绥芬河线长1510公里,哈尔滨至大连线长972公里,全长约2500公里。
沙俄通过此路获得在中国东北进行水陆转运、开矿、采伐、征税及筑轻便铁路等特权。
俄国在日俄战争中失败后,遂将长春至大连铁路权益转让日本,另称“南满铁路”。1935年伪满洲国以1.4亿元购下中东铁路,委托日本“代管”,日本遂占有该路。
抗日战争胜利后,复将南满、中东两路合并,改称“中国长春铁路”(简称“中长铁路”),由中苏共管。1952年移交中国政府,分别改称滨洲、滨绥和哈大铁路。
该铁路的建设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路线呈丁字型。
从线路图上可以看出,干线是东西一条直线,从俄国赤塔经中国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到达俄国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的西伯利亚铁路在中国境内的一段。中国在中间,两边连接着俄罗斯的国土,当时修建的时候,该部分作为沙俄帝国连结欧亚两洲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一部分。
中东铁路关系图
中东路事件,很少人知道的一场中苏战争
根据1924年中苏协定,铁路经营业务由中苏共管。
1927年中国大革命失败之后,国民党政府推行一条亲帝反共反苏的外交路线。1929年7月,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当局采取了武力收回中东铁路主权的行动,引发东北军与苏军之间的战争,结果东北军损失惨重,而日本关东军也借机生事,妄图从中渔利。
12月,东北当局与苏联方面停战议和,签订《伯力协定》,双方同意按照1924年签署的中苏协定,恢复中苏合办中东铁路。
这一场短暂的惨烈战争,直接导致张学良两年后放弃东北。
伪满洲国,一段屈辱的历史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全境迅速被日本占领,东北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战略大后方,为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提供了最大的支持。
全面占领东北后,隶属中央政府的奉系政权的退出,形成了权力真空,日本关东军在东三省各自培养认定了一名亲日傀儡,并在各省成立了地方性的亲日政权。
日本的对东北策略是分两步走,第一步,扶持一个统领东北全境的傀儡政权,第二步,取代傀儡政权,把东北划入日本版图。
这时的日本把目光放在了清逊帝溥仪的身上,溥仪有很多条件非常符合日本人的要求,东北是满蒙的故地,溥仪还有很大的号召力;同当时关内的中央政权有着刻骨的仇恨,不会和内地政权暗通款曲;溥仪手中没有军队势力,很好控制,是一个当傀儡的最佳人选。
当时的溥仪,被人从紫禁城轰了出来,惶惶如丧家之犬,正为生计发愁呢,忽然一个馅饼掉了下来,砸到了头上,焉有不接之理。臭味相投,双方一拍即合。
1931年11月8日,土肥原制造了“天津事件”,将溥仪从天津日租界的住所秘密带出,进入到东北。
1932年2月16日,东北各省的领袖张景惠、熙洽、臧式毅、谢介石、于冲汉、赵欣伯、袁金铠等人在沈阳大和旅馆召开“东北政务会议”。决定迎接溥仪为伪“满洲国”执政。
1932年3月1日,在日本策划下“建国”,扶持溥仪为“满洲国”的“执政”,建年号为“大同”。
1934年,改“国号”为“满洲帝国”,执政改称“皇帝”,改“年号”为“康德”。
1932年3月1日,“满洲国” 宣布成立。中国断然否认伪满“独立”,并向日本提出强烈抗议。
1932年3月8日,溥仪在“新京”(今长春市)正式宣布就任满洲国执政,满洲国宣布正式成立。9日,溥仪举行了就职典礼。
溥仪和他的满清遗老遗少,以及他们的日本主子
1933年2月24日,国际联盟大会不予承认满洲国独立,否定了日本九一八事变的正义性,实为侵略。为此,日本于同日宣布退出国联。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17日,溥仪宣读《“满洲国皇帝”退位诏书》,宣布伪满政府解散,"伪满洲国" 灭亡。19日,溥仪等人从通化乘小飞机飞往沈阳准备转飞日本,飞机在奉天机场降落后,溥仪等人被苏联红军俘虏,伪满政权彻底灭亡。
溥仪及随从被苏联红军押解到苏联,后又于1950年应我国政府要求,引渡回国。
溥仪受审照
东北抗联,十四年的艰苦抗战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全境沦陷,东北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伪政权不但不能保护自己的民众,反倒助纣为虐一起残害自己的同袍。
当时各地的东北人民自发地开始了救亡图存的伟大壮举,纷纷的拿起武器,组建了一个个抵抗组织,在冰天雪地中,在白山黑水间,给当地的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极大地牵制了日本的七十六万精锐部队关东军,并消灭了十八万日伪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不屈的精神。
其中,坚持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最英勇顽强,给敌人最大打击的当属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抗日联军,简称东北抗联。
东北抗联
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就是根据这支英勇的部队编创的)、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等多部合组而成。
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十四年的艰苦斗争,
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前身之一(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海南琼崖支队)。期间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赵一曼、周保中、唐聚五等人的事迹至今还在鼓舞着广大人民群众。
杨靖宇
赵尚志
赵一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