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研究的是一份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商品价格表。
价格表除了扉页《毛主席指示》和《历史价格资料说明》是由铅字打印的以外,其他包括封面《主要农副产品购销价格》,都是采用铁笔刻印,蜡纸油印,再装订后内部发行的。
因为种类太多,所以只选了几张与现在生活类商品类比性较高的发上来。
从中不难看出,有一些当时司空见惯的商品,现在已经是难得一见了(如图“黄狼皮”“貉子皮”“草狐皮”;),更有甚者,当时鼓励捕杀的野生动物类商品,现在已经列为濒危保护动物严禁捕杀之列了(如图四中的“虎骨”“豹骨”“龟板”“全虫”等)。
从价格变化来说,在这本价格的年代区间里,变化不是很大。一方面是因为计划经济管控方法,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没有市场的自动调节功能,算上农民的话,全中国内地人均收入基本上只有几元人民币,人们的购买力也无法刺激起物价的自由波动。
以图六中的“鲜猪肉”价格为例,1950年的零售价为0.46元人民币;1960年的零售价为0.65元;1970年的零售价为0.75元;二十年间,鲜猪肉零售价格上涨幅度都在10%~20%区间内。相比较而言,现在的鲜猪肉零售价每年波动的幅度基本上都会在50%左右。如2021年鲜猪肉零售价格最高达到了40元左右,而2022年,又过山车般大幅回落到15元左右。
相反,当年的纺织品价格却是一个特例。图八中的“武汉圆领男衫”,二十年间的价格分别是1.28元人民币;1.69元人民币;1.26元人民币;要知道这要占当时人们平均月收入的20%左右了。同样图八中的“上海床单”,从1950年到1970年三十年间的价格分别是7.7元人民币;10.79元人民币;9.54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当时要购买一条床单,几乎要花去一个普通制造业工人一个月的全部月收入甚至更多。
同样价格高企的还有图九的轻工产品,如自行车高达170元~300元;缝纫机高达平123元~165元;
西药类别中的阿司匹林和青链霉素,价格从10元人民币、2.4元人民币、0.8元人民币,二十年间分别降到了7元人民币、0.14元人民币、0.24元人民币;
细数了一下,这本当年的《商品价格表》,涵盖了288个品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两大类别,通过1950年到1971年供销价格指数和加权平均算法,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商品价格空间和供求关系。
央行前天又降准了,每一次降准都说明物价指数又有了波动,同时说明存在着通货膨胀。抚今追昔,价格,尤其是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生活必须品价格,也是国家重点关注的指标。委内瑞拉之所以能印出兆亿面额的钞票,就是因为商品价格已经无法控制,涨的没有边了。从这个角度讲,价格,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稳定的重要指标。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一滴水也可以映照出太阳。通过这本《工农业商品价格表》,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当年人们在生活和生产方面的商品品种价格体系,对于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时代,会有更多深层次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