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国的首善之区,所谓全国最好资源的集聚之地。虽然800万的北漂在这里艰难地活着,努力地打拼,落户门槛高企,东南西北六个环的通勤长途跋涉,痛苦指数一点儿也不低,但这仍然抵挡不了有志青年来到这座城市闯一闯,试一试。
北京不只有古都风貌,也不只有总收入已超5.8万亿元的中关村。了解北京的城市肌里,与未来的经济走向,是我们来到这座城市要必修的第一课。只有了解到这些,才能结合自己的特长,选好赛道。
今天的拙文,就从北京知名的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说起,看看北京未来的发展,已经如何变成了中国乃至世界上一座巨大的“靠钱生钱”的城市。
从动批到金融科技中心
2006年时,我第一次来北京某新闻单位实习。在一场商业活动饭局上,同桌女记者指着一位公关女同事的LV包说:“很漂亮”。结果这位公关非常直爽地说:“A货,动物园买的。”那时,我完全不知道A货是什么。但动物园三个字从此就映入了脑门,成为一种谜一般的存在。
穿越西北二环最复杂的西直门立交,北京动物园的老门就映入眼帘。它始建于清光绪32年(1906年),曾经是中国饲养动物品种最多(据说有500多种)、数量最大的动物园。
而在这动物园南门的对面,就是北京赫赫有名的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简称“动批”,女公关的A货LV,就是在这里买的。
动批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成就了一批批下海较早、自我奋斗的创一代与创二代。它一度是北方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就像中部的汉正街之于武汉,上下九之于广州。
动批40万平方米的区域内,矗立着12座商厦,几乎都是服装批发市场。政府官宣的数据显示,高峰时共有1.3万个摊位,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日均客流量超过10万。再加上周边餐饮、物流等相关配套产业从业人员,人口集聚早已超过30万人
,这也让动批成了北京西城区最具赌、也最具人间烟火气的地方。要知道,在帝都的大马路、遍地是围墙的城市格局中,生意人有个门面,不那么容易。
就是这么一座商贸繁荣的地方,如今已经变成历史。动批所在的西城二环,寸土寸金,是北京及中央政府大院,金融街、优质学区所在地。
动批的南边,就是西城区著名的金融街,占地只有103公顷,但金融机构总数已达1851家(法人机构854家),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达到102.3万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近40%。
2015年起,北京发起“疏解整治促提升”活动。走服装批发路线,且带来大量流动人口及交通压力的动批,显然已经“被认为不符合西城区乃至北京核心区的定位”,于是一场大疏散开始了。商贾们拖家带口去了河北北三县(北京东部的大厂、香河、三河),以及天津与南部的保定,开始了新一阶段的梦想与打拼。
3年多过去了,前不久《焦点访谈》播出了“北京迈向高精尖”的节目,讲的就是动批变身的故事。昔日的商贸批发大楼,已经摇身一变,变成了电子商务大厦,金融创新中心等。北京市西城区的负责人在“焦点访谈”里自豪地说,
以前这里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给西城创造的税收一年是5、6000万,但现在腾笼换鸟后,只一栋金融创新中心大楼,面积只占整个区域的35%-40%,但一个楼创造的产值就是5个亿,一个楼的税收就是5000万。
脚商离去,码农入驻,服装批发市场,正在迎来西城区和北京市政府的高点重新定位,并带来巨大利益。
2018年5月底,动批区域,正式被授予“北京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简称:金科新区),而这块区域就离被定位为“国家金融监管中心”的金融街并不远,各方力量将在这里将各方势力连成一片,打造以金融监管科技为核心,金融创新应用领域为支撑的产业集聚格局。
动批,就这样实现了华丽转身。然而,它不是一个人华丽而孤独的转身,而是整个北京城向着“中国金融科技创新中心”华丽转身的缩影,是北京瞄向世界级金融科技中心的梦想起航地。
北京的3万亿GDP背后,谁在发力?
北京,在中国人的眼里,有多维的城市面貌。它是几朝古都,皇城根下故事多,任何一片砖、一抔土,都是几代王朝的沉淀。民国时代,它是故都,上海南京等江南经济迅猛发展,而北京改名“北平”,至此淡出政经中心舞台,成了一个物质上的纯输入型消费城市。但也因为安静,绿瓦红墙,倒也吸引了一批文人墨客学子教授,在城墙内吟诗写作,传播先进,成了北方乃至当时中国的思想与文化中心。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在苏联人的建议下,开始工业化,东边二环外的工厂与西边的首钢成了新的工业地带。西北的海淀,一座座大学,研究所,在曾经的水田遗迹上建造。当时的北京也就不过二环,今天来看,也就是一个四线城市的建设规模。然而转眼之间,70年过去,大七环都合拢了,岳云鹏的五环之歌也不够唱了。
进入2010年后,北京城内兴起了“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如何建设首都”的讨论。北京人满为患,外号“首堵”,地下室已经修到了三层,再不整治,北京将患上痛苦指数只会不断升级的“大城市病”。最后一番讨论取舍,北京被定位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经济与贸易中心,至此交给了上海。所以我们今天可以看到,亚洲文明大会一定要在北京开,而首届进口大会的光环,则留给了上海。
如果把北京比喻为一家企业,政治中心就是总裁办和组织部,文化中心就是行政部和企业文化部,国际交往中心就是市场部和公关部,科技创新中心就是研发、运营或销售部。
不严谨的说,前面三个都像是“花钱的部门”,唯独科技创新中心,是一个“挣钱的部门”,承担着北京实现前三大愿望目标的重担。
问题来了,钱要怎么挣?
先来看看北京市的产业格局和金融家底。
2018年对北京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
这一年,北京市GDP达到30320亿元(常住人口1300多万,外来人口800多万),同比增长6.6%。北京紧跟上海,成为了中国第二座GDP过3万亿的城市。
3万亿是个什么概念?今天不讲富可敌国,我们讲讲富可敌省。
安徽省2018年GDP勉强刚过3万亿元(人口6255万),辽宁2.5万亿元(人口4369万),江西2.2万亿元(人口4622万),广西2万亿元(4885万)。直辖市中,重庆2.03万亿(人口3075万人),天津1.88万亿(人口1557万人)。
与之相比,北京只用了2200万的人口(其中还有800多万没有户口的外输人口),就达到及超越了一些省份的经济规模。
那么,北京的动能来自哪里呢?又是什么力量让北京一口气跨越了3万亿大关。
经济增加值不仅体现的是行业发展动能,也体现了该行业对地区经济的贡献值。在北京3万亿元的经济盘子中,从“产业增加值”角度、按照传统的一二三产业分法来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8.7亿元,下降2.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647.7亿元,增长4.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553.6亿元,增长7.3%。
可见,第三产业无疑是“增加值最多”,贡献也是最大的。
北京统计局经过换算,第三产业对北京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7.9%。
第三产业涵盖巨大,从商贸、旅游,到服务不一而足。服务下方又分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诸多子项目。那么,第三产业中,又有哪些子产业是北京发展的亮点呢?北京对其中一些子项目进行了细分。
在北京发布的官宣中,金融、科技服务、信息服务三大优势行业被重点提出,生产总值加起来为1.24万亿元,占北京2018年GDP的比重为40.1%,对北京整体GDP贡献率合计达到67%,且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2.9个百分点。
再具体细分到金融、科技服务、信息服务三大板块,
金融业实现增加值5084.6亿元,增长7.2%,金融业在北京经济里的比重已经达到了17%,对北京的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8.4%。(出处来源: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李妍在2019年5月30日金融街论坛上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859亿元,增长19%;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223.9亿元,增长10.4%。
现在再来回看北京的四个中心之最后一个中心——科技创新中心,6个字里只字不提金融,但金融产业,作为北京一个最挣钱的产业,亮眼表现已呼之欲出。
那么,问题来了。金融有何新的?金融的历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诞生就逐渐有之,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它是人类经济的核心,没有金融,无法想象。但对于未来,金融该如何与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相符合、相适应?北京对此找到了一条发展的新路——金融科技。
北京的ABCDEFG之梦
在中国人过去几年的认知里,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只有一个:上海。而北京,在不太关注金融行业的普通人看来,北京可能无非也就是各类金融机构的总部多一点,行政管理的色彩浓,市场机制的运作相比上海略淡。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依托长三角的经济底盘,大力发展外资金融,贸易金融,成为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高地。证券交易所等各类交易所不少也集中在上海,这意味着上海有诸多资源的定价能力,包括股票,债券,期货,而这是北京所缺的资源要素。
不过,北京也并没有就此闲着或消沉。建设首都需要资金,做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以及国际交往中心,也需要底力雄厚的经济实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农业不现实,重轻工业受制于北京脆弱的生态环境以及土地供应也不可能,而金融与科技,不但占地小,而且产出还多,且能发挥北京的科教优势,金融总部荟萃优势,以及国家相关管理部门集中的优势,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
我们看一个家庭,经济是否富足,要看他的存款,房产,股票保险证券等。看一座城市,家底是否富足,可以看看他的银行存贷款余额。实际上,经过多年沉淀,北京的金融家底已经十分富足,类似于一个“超级隐形富豪”,在一些主要指标上,更是大举超越上海。
我们将北京、上海、深圳,以及一个中部的武汉,各主要金融指标进行对比。
从北上深三座城市的比较中可见,北京的金融家底十分雄厚,不管是银行资产,还是象征富裕程度的存款余额,还是金融对经济的支援能力(贷款余额),都十分强大。这个家底,是北京近年来财富增长的缩影。金融财富的增长,又与北京地区的产业发展,尤其是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分不开。
不过,北京显然还不满足于此。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在金融行业成为北京第一大产业的今天,北京提出了“将技术与金融进一步相融合发展”的战略目标,即“金融科技”,英文名为:FinTech。
什么叫做“金融科技”?
2018年1月,北京市金融工作局,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联合印发了《北京市促进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8年-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这对北京金融业的发展,绝对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
在这当中,“规划”对“金融科技”进行了定义。
它是指:新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通过创造新的业务模式、应用、流程或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者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产生重大影响。金融科技关键在于创新驱动,强调将技术创新作为服务金融发展的手段,以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防范金融风险为前提,在具体应用和发展过程中,仍需要遵循金融市场的基本规律。
北京市主管金融的负责人,对“金融科技”有一个精辟讲解。他说,
金融科技不是“金融+科技”,而是ABCDEFG。
A是人工智能;B是区块链技术;C是云计算技术;D是大数据;E是生态;F是人脸分析技术;G是5G技术。
为了发展“金融科技”,规划从实现路径,产业空间布局,扶持政策等方面,都提出了完整的规划和见解。比如,在具体实现路径上,规划提出了两点。
一方面积极推动影响金融科技功能应用的底层技术发展
,完善各类技术市场设施,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技术(移动互联、物联网),分布式技术(云计算、区块链)、安全技术(密码技术、量子计算、生物识别)等;
另一方面大力促进技术应用落地,
创新金融产品和模式,改善客户体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同时更有效防范和把控金融风险。(最近,北京某银行开设了一个5G营业厅,整个营业厅内无需一个工作人员,顾客一人就能完成所有自我服务,这个就是人工智能系列技术在金融业上的具体应用)。
在目标上,
北京计划在2022年底,打造出5-10家国际知名的金融科技领军企业,形成监管科技、智能金融等3-5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科技创新集群,在金融服务、安全监管、生活服务和城市治理等领域开展10-15个金融科技重大示范应用项目,推动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
目前来看,北京的蚂蚁金服、京东金融、陆金所等都具有优势。
在空间布局上,为了支持北京金融科技业发展,北京在全市计划打造“一区一核、多点支撑”的空间布局。
金融街:国家级金融监管中心
西北二环:北京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
海淀中关村:金融科技创新基地
城市副中心CBD:财富管理产业集群
石景山:银行保险科技产业集群
房山:金融科技安全产业集群
可以说,北京已经为下一波金融科技的发展,已经准备好了诸多基础。
北京市市长陈吉宁这样解读“金融对于北京的意义”: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北京第一大产业。
去年北京市在常住人口、城乡建设用地、建筑规模均减量的条件下,北京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4万元/人,在全国31个省份中位居第一,GDP也跃升至3万多亿元。金融业在推动城市转型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牵手伦敦
纽约、伦敦、东京,被称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近几年,在金融科技领域,发展最快的当属伦敦。
在伦敦,有一个城中之城,面积只有2.6平方公里,也被称为“1平方英里”,它就是伦敦金融城。这里有自己的金融城市长,一年一任,上任时要坐上豪华大马车巡游,就算英女王进来,也要获得金融城市长的允许,可见地位之尊享尊贵。
伦敦金融城虽然面积小,但却为英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地位,让伦敦也站在了欧洲放眼未来的制高点上。在伦敦金融城内,银行、证券、外汇、保险、期货、金属、商品和衍生业务的经销商、船运、咨询等交易与服务十分密集,让这里成为了欧洲和世界金融业的心脏。
名列世界500强的企业,有75%在伦敦金融城内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伦敦金融城的产值目前占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的3%。
2018年在全球29家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金融科技独角兽公司中,有9家位于旧金山,7家位于英国。从2017年到2018年,伦敦的电子货币公司数量增长了51%,预计到2020年,英国超过一半的支付服务提供商将只提供数字服务。
伦敦已经成为欧洲金融科技市场中的“领头羊”。39%(超过三分之一)的欧洲风险投资资金,投向了伦敦金融科技公司。而与此同时,进入柏林的资金只有21%,巴黎18%,斯德哥尔摩5%,阿姆斯特丹4%,苏黎世3%。
在行业快速发展状况下,伦敦的金融科技独角兽在过去一年的收入,从7710万英镑增至1.776亿英镑,一年内收入就增长了130%。
行业的巨大发展,也带来了巨大雇佣。据行业数据显示,在伦敦金融科技行业高速增长之下,2018年该领域的就业岗位就增长了61%。在2017年,英国金融科技行业有7.65万个就业岗位,伦敦金融城预计,这一数字到2030年将达到10.55万个。而整个金融服务行业的就业岗位将达到110万个。而该领域IT专业人士的薪资涨幅达到6%至8%左右。这一切都与正在裁员减薪的传统金融机构形成了鲜明对比。
目前,在全球最具权威的标“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榜单上,伦敦连续数次蝉联全球前20大金融中心排名的冠军。
北京虽然没有在这里上榜,但是北京与伦敦金融城的交流早已开始。
比如,英国创新金融协会(Innovate Finance)与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NIFA)就在2018年英国首相访华期间签订了合作备忘录,以在金融科技领域加深沟通与合作。英国金融科技公司如Experian、FNZ已在中国落户发展。中国的蚂蚁金服等金融科技公司也在寻求和英国合作的机会。
除了北京外,全国还有成都、武汉等,也在发力金融科技。
按照建设国家西部金融中心行动计划的部署,
2022年成都将建成立足四川、服务西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西部金融中心。
2018年6月,成都金融控股集团与BGTA国际加速器、英国创新金融协会Innovate Finance签署合作协议,成都金融控股集团伦敦代表处在伦敦金融城成立,中英双方将开展技术交流、人才培训、产学研合作等,引导国际高新技术、资金及人才向成都金融城聚集,同时为成都本地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提供支持和协助。
在中部大城武汉,武汉的东湖高技术开发区提出了“金谷”构想。到2020年,“武汉·金谷”将初步建成中国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形成新金融集聚发展、资本融通便利、资本市场创新三个国内领先的“先行区”。到2035年,建成全球领先的科技金融创新中心。
不管是人工智能,还是金融科技,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都不算最大,发展空间可期。不过,面对它的发展,也需要避免误区,防止走偏。对于这样一个创新型行业,我们也将继续关注,切磋交流。